盈彩彩票_ - MBA智库 - MBA智库百科
盈彩彩票2023-01-31 16:05

盈彩彩票

大变局叠加大变革,这场国际传播研讨会信息量极大!******

  中新网北京10月1日电 当前 ,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同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媒介生态不断变革,国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 。当大变局叠加大变革,如何认清新时代的国际传播格局,如何讲好新时代 的中国故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新社建社70周年贺信精神,9月30日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网承办的“迎接二十大网上重大主题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部门、主流媒体 、商业平台、海外华文媒体 的相关负责人与权威专家学者一道 ,把脉新时期国际传播的“道”与“术” 。

  以下为部分嘉宾观点摘录 :

图为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

  要认清当前网络国际传播 的短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表示,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国际传播主战场和主渠道,但要看到 ,在全球事务中 ,怎么充分发挥和表达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 ,我们在内容生产上还有短板;此外,在讲述中国故事和全球故事时,我们缺乏自主可控 的平台。他提醒 ,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这两个问题亟需重视 。

图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

  应重视越来越多学习中文 的外国精英人群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认为 ,在关注国际重大议题时应认识到,国际舆论已经不是西方舆论 ,除了关注世界格局变化之外,我们应该关注如上合组织成员国等国家,关注这些国家民众关心的事 。他还提醒 ,国际传播应瞄准海外越来越多懂中文的外国精英人群 。

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 :

  国际传播话语方式应该“变中求破”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认为 ,如今,国际传播态势发生 的变化之一是,懂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对中国媒体内容感兴趣 的外国人也在增加 。同时,海外华人群体对中文媒体表述方式也出现了新诉求 ,要“变中求破”,创新国际传播 的话语方式 ,“中话西说”既要注意适配已经适应外语表达方式 的海外华人需求,还应该研究如何向越来越多懂中文 的外国人做传播 。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在研讨会上图为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

  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4个i”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表示 ,在人类面临更多不确定和挑战的今天,如何通过东西方文明的真诚对话 ,实现互鉴互学、和而不同,是当下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的重要议题。“中国好故事”既包括“大时代”的“大故事”,也包括“小人物”的“小故事”。她将讲好中国故事概括为“4个i” :Initiative Narrative of China:原创价值 的中国叙事 ;Innovative Story-Driven Database:故事导向的数据创新 ;International Public-Service Platform:面向国际的公共服务;Intellectual-Property Development Strategy:聚力IP的发展策略 。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宋建武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宋建武:

  国际传播应“入眼”“入心”“可持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宋建武表示 ,要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新 的传播环境和新的传播关系,通过媒体融合开展国际传播 ,做到“入眼”“入心”“可持续”。他表示,普通公众可以通过国际社交媒体 ,以个体身份进入社会信息的交互传播,其所在国家 的政府和传统主流媒体对于个体 的影响,已经远远不如过去那样巨大 。国际传播活动要把传播 的对象锁定为普通公众,而不 是更多地像传统做法那样通过宏大叙事传递声音 。

图为中国新闻社融媒体中心主任兼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中国新闻社融媒体中心主任兼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分享案例。中新网 李太源 摄

  中国新闻社融媒体中心主任兼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 :

  突出侨海特色,用“新”讲好中国故事

  结合中新网网上重大主题国际传播的实践 ,中国新闻社融媒体中心主任兼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表示,中新网重视发掘“吾国吾民” 的新视角,突出侨海特色,让“中国通”答“中国题”。同时,注重共情共鸣 的新表达 ,聚焦宏大叙事的个体诉说,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寻找、挖掘、展示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 、发展理念,中国的社会变迁 、发展成就 。此外,重视出圈出海 的新渠道,探索以网为媒 、以人为桥 的国际传播新范式 ,发挥人脉建设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

图为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图为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

  国际传播应追求快 、准、融、外 、通

  中国网副总编辑薛立胜表示,国际传播应追求快、准 、融 、外 、通,他认为 ,要快速准确地抢占话语阐释权 ,并力求把表达方式进行融合呈现。同时,要从受众出发 ,考虑到他们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文化习惯 ,还要让外国人讲,积极联系外国政要 、智库专家、大V 、网红以及Z世代年轻群体 ,影响有影响力 的人,让有影响力 的人影响更多普通人 。此外,做国际传播,还必须寻找共同 的关注点和关联处 。

图为新浪微博执行总编辑 、媒体合作部总经理于琪致辞图为新浪微博执行总编辑 、媒体合作部总经理于琪。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新浪微博执行总编辑 、媒体合作部总经理于琪:

  互动式话题设置能为正能量内容传播发酵赋能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社交媒体 ,新浪微博执行总编辑 、媒体合作部总经理于琪说,微博有5.82亿月活用户 ,遍及海内外 。微博具有独特的广场式社交特点,媒体在微博发起 的强互动话题内容 ,能有效地带动用户参与话题 的讨论,也为推动正能量内容在社交平台上 的传播 、发酵赋能 。

图为快手泛知识业务、课堂业务副总裁周晓晗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快手泛知识业务&课堂业务副总裁周晓晗。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快手泛知识业务&课堂业务副总裁周晓晗:

  用短视频进行更贴近用户视角的新闻解读

  快手泛知识业务&课堂业务副总裁周晓晗表示 ,作为新的媒介技术和信息窗口,短视频能够降低用户获取信息 的门槛 ,帮助用户更快速地了解资讯内容 ,应利用短视频快速、简单 、易懂 的特点 ,采取多种传播手段并邀请专家进行更贴近用户视角 的新闻解读,让政策能够更好地向下传播。

图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总编辑黄晓敏线上发言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图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总编辑黄晓敏线上发言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总编辑黄晓敏 :

  既要见大见小,又要见人见事 ,更要见魂

  对于即将召开 的中共二十大,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总编辑黄晓敏表示 ,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将加强策划,用心做好精品,既要见大见小,又要见人见事,更要见魂。在移动化 、视频化方面发力内容生产,突出话题特色 ,着重报道十年来香港在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凸显“一国两制”事业 的行稳致远。

图为欧洲新传媒集团总编辑范轩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欧洲新传媒集团总编辑范轩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欧洲新传媒集团总编辑范轩 :

  在国际舞台讲中国故事,不能自说自话 

  欧洲新传媒集团总编辑范轩认为,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时不能自说自话,民间传媒 的角度不能太官方 。他还表示 ,礼让谦和 、避免冲突是我们 的伦理基础,但是舆论恶意攻击 的破坏力丝毫不亚于一场战争,所以面对恶意攻击,要主动出击 、说明真相 、正本清源,这不仅会赢得国家尊严 ,同时也会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赢得空间。

图为泰国头条新闻社社长 、曼谷杂志社社长郭蕊在线上视频致辞图为泰国头条新闻社社长、曼谷杂志社社长郭蕊线上发言。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泰国头条新闻社社长、曼谷杂志社社长郭蕊 :

  华媒在海外发声特别要讲求公信力

  对于新时期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泰国头条新闻社社长、曼谷杂志社社长郭蕊认为 ,公信力十分重要。她表示 ,海外华媒要有影响力,就要秉持正确 、客观 、中立 、权威 ,不能博眼球,更不能以讹传讹 ,尤其不能拉踩任何一国。例如 ,不能为了博取某些外国人 的关注 ,就故意贬低中国、抹黑中国,也不能为了网络舆论造势,故意贬低所在国 。

图为欧洲时报北京代表处主任马林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欧洲时报北京代表处主任马林。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欧洲时报北京代表处主任马林 :

  让海外华侨华人成为国际传播 的重要一环

  欧洲时报北京代表处主任马林认为 ,海外华侨华人在国际传播力建设中 的作用不可或缺。他表示 ,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信息的接受度高 、敏感度强 ,让他们了解真实客观的中国,在提升民族自豪感 的同时 ,他们也能获得面对涉华谎言 、谣言时反驳 的逻辑和实力 ,应让海外华侨华人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

图为美国鹰龙传媒、美国城市广播电视台董事长苏彦韬线上发言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图为美国鹰龙传媒、美国城市广播电视台董事长苏彦韬线上发言。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美国鹰龙传媒、美国城市广播电视台董事长苏彦韬 :

  中华文化 是民相亲、心相通 的最好桥梁

  美国鹰龙传媒、美国城市广播电视台董事长苏彦韬表示,中华文化是民相亲、心相通最好 的桥梁 ,海外华文媒体不仅 是华侨华人故事的记录者,更 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传承 的坚实基础。他介绍 ,近年来,鹰龙在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图为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经理、葡新报社长马丽梅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图为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经理、葡新报社长马丽梅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经理、葡新报社长马丽梅 :

  华媒发声,要善于进行有亲和力的国际传播

  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经理、葡新报社长马丽梅说 ,海外华侨华人现在已经无缝对接国内的新闻渠道,如今 ,海外华媒的工作重点已经不仅仅是影响华侨华人对中国 的看法,华媒的传播优势和着力方向在于对接所在国的媒体,影响所在国的群体 ,能够在所在国发声。

图为瑞士欧亚时报社社长朱爱莲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瑞士欧亚时报社社长朱爱莲线上发言。中新网 李太源 摄

  瑞士欧亚时报社社长朱爱莲:

  讲好中国故事 ,先要理解国情和历史

  瑞士欧亚时报社社长朱爱莲表示 ,当前世界进入剧烈 的动荡变革期 ,国际舆论斗争非常复杂 ,越 是困难越需要沟通对话 ,越需要国际舆论引导,越需要媒体人 的责任和担当。她表示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要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华民族 的历史。

图为欧洲侨报副社长孙雨梅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欧洲侨报副社长孙雨梅。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欧洲侨报副社长孙雨梅:

  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华裔青少年 的教育

  欧洲侨报副社长孙雨梅表示,国际传播要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影响 ,传播者在内容编辑与编排上要与国际接轨,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在传播方式上,要注重从“自己讲”转向“一起讲”,从“讲历史”转向“讲现代”和“讲未来”。此外 ,应该重视华裔青少年群体 ,让他们学好中国文化 ,成为未来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图为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暨执行委员会主席罗崇雯在研讨会上致辞图为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暨执行委员会主席罗崇雯线上发言。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暨执行委员会主席罗崇雯 :

  中华文化类节目让澳门观众感受到祖国一家亲

  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暨执行委员会主席罗崇雯表示 ,澳广视积极将内地的新闻资讯、文化信息传播给澳门市民,并积极将澳门和内地 的声音 、形象传播出去,以理晓悟,建构文化桥梁 。她称,富有中华文化感召力的优秀节目在澳门很受欢迎 ,澳门观众感受到了祖国一家亲 的归属感 ,也让在澳门的国际人士看到了中国形象的亲和力 。(完)

东西问丨陈坚 :泰山上 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

  中新社济南1月11日电 题 :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专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 、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

  作者 吕妍

  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和古代帝王封禅胜地,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上 的《金刚经》摩崖石刻 是中国迄今所存面积最大 的摩崖石刻佛经,刻在泰山中溪支流约1200平方米 的缓坡溪床石坪上,构思奇巧,气势宏大 。《金刚经》石刻缘何而来 ?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如何与中国艺术形式融合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中新社记者:佛教自传入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创造了灿烂辉煌 的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 的哲学、文学 、书法、绘画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影响,其中,摩崖石刻具体受到了哪些影响 ?

  陈坚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 ,经过长期演化,与中国本土 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而这中国化的佛教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国本土文化 的发展 ,从而真正实现了“文明互鉴”意义 。

泰安洪顶山摩崖石刻。受访者供图

  所谓“摩崖石刻” ,广义而言就 是人类在自然界 的崖壁岩体上刻画和雕凿意在反映人类自身思想和实践的各种符号和图像。它起源于原始社会 的“岩画”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 的发展 ,摩崖石刻的内容也不断变化,日渐丰富。这在中国尤其表现为佛教传入后佛教题材的大量涌现 ,如甘肃敦煌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等 ,都 是大型的佛教摩崖石刻群 。至于规模较少或单体的佛教摩崖石刻 ,大江南北更 是不计其数。

  如果依主题分,那么中国摩崖石刻中数量最多 的就是佛教摩崖石刻 ,它们既是记录佛教中国化漫长千年历程 的“有生命 的石头” ,同时又 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化艺术瑰宝 。

  中新社记者:佛教的《金刚经》为何会被刻在泰山 的石壁上 ?这与《金刚经》蕴含 的核心思想有关吗 ?

  陈坚:从内容上看,中国 的佛教摩崖石刻 ,包括石刻佛像 、石刻佛经文句和石刻佛教名号 。在山东众多 的佛教摩崖石刻中,最著名 的莫过于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 ,刻的是鸠摩罗什(343-413)译 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通行本《金刚经》)之前16章 ,也就 是从“如 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至“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原文有2998字,现存1382字(含尚有痕迹者),个个字大如斗 ,一尺见方,有“榜书之宗” 的美誉。

泰山上 的金刚经石刻 。受访者供图

  南北朝时期 ,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多地出现了大量摩崖石刻佛经 ,绝大部分都与《金刚经》义理相同亦即谈论“空观”的般若类经典,如徂徕山 的《摩诃般若经》石刻和《文殊般若经》石刻、峄山的《文殊般若经》石刻、尖山的《思益经》石刻和《文殊般若经》石刻等 。除了这些摩崖刻经,还有意在昭示“空观” 的摩崖题名 ,如“文殊般若”“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大空王佛”等。此外 ,泰山周边还有许多般若类经典 的碑刻 ,如曲阜胜果寺 的《金刚经》碑 、兖州泗河和汶上水牛山的《文殊般若经》碑等。尤为重要的 是 ,在洪顶山的《法洪铭赞》石刻,内容是印度僧人释法洪来到山东弘扬“空”观 。

  以上表明 ,南北朝时期,以讨论“空观”为内容 的佛教般若学在山东地区非常流行 ,是中国佛教 的一个缩影。因为中国化佛教 ,就是以般若“空观”为基础发展起来, 是般若学在中国流行的直接结果,而《金刚经》则是对般若“空观”最经典最简洁的表达,雅俗共赏 ,僧俗共尊,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流行的佛经,自古至今,具有极高 的佛教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古代 ,那些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会“勒石为记”予以赞美推崇,俾使流传存世 。虽然学界对泰山刻《金刚经》还有种种不同 的解释 ,但从以此经为代表的般若学与中国佛教 的特别密切关系来看 ,“勒石为记”应该 是最重要 的原因 。

  中新社记者:《金刚经》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 的角色 ?

  陈坚:《金刚经》 是汉译般若类经典 的代表 ,是佛教“般若思想” 的精华所在。所谓“般若”,乃是梵语“Prajna” 的音译 ,意为“空性智慧” ,亦即领悟“空” 的智慧 ,它是佛教 的最高智慧。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乃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 是中华民族的圣山 。泰山文化集儒佛道三教于一身,它所蕴含 的“圆融智慧”也是中华民族 的重要智慧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刚经》被刻在泰山上,应该 是最完美地体现了佛教“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圆融智慧”的“高峰对话”,结果即产生或印证了佛教中国化,如天台宗、禅宗等。换言之即 ,佛教的“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圆融智慧”共同参与了中国化佛教的建构。

泰山上 的金刚经石刻。受访者供图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施展 的七十二变就是《金刚经》中“空观” 的体现: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不可执著于一个标准一种方法 ,只有随缘而变,才能解决问题 。印度佛教是在印度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有特定的印度之缘 ;同样地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因为中国文化 的不同 ,必然随中国文化之缘而发展出中国化 的佛教 ,这是《金刚经》“空观” 的逻辑结论和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是以《金刚经》“空观”为核心 的大乘佛教的内在要求 。《金刚经》所说的“如来所说法 ,皆不可取,不可说”以及“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执著于印度佛教才能开出中国化 的佛教 ,这体现出《金刚经》对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

  基于“空观” 的大乘佛教是个开放体系,佛教中国化正是在大乘佛教 的开放体系中自觉实现 。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将这样的佛教中国化归结为“随情所立 ,助扬佛化” ,其中 的“情”就是中国文化之缘 。

  中新社记者:佛经 是佛教文化传承 的重要载体之一,佛经 的汉译又 是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的 ?

  陈坚:佛教 的思想通过佛经来表达和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就是从佛经 的汉译开始 ,而佛教中国化也 是从佛经的汉译开始 。在汉译过程中 ,译者不是简单地移植印度佛经,而是充分考虑了译文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比如东晋时期道安法师(312—385)就曾提出,佛经汉译要遵循“五失本三不易”的原则(参见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大意 是说,把印度语翻译成汉语并让中国人能读懂是不容易 的(“三不易”) ,因而在尽量保持佛经原意之下 ,有五种情况可以不必遵循原经文本而按照中国语言和文化 的习惯来加以翻译(“五失本”) ,这其实就 是佛经汉译过程中的中国化。

    江苏省南京市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内 的“汉文大藏经博物馆”中 的金刚经雕版 。视觉中国供图

  比如“五失本”之一是“胡经尚质 ,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 ,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意思 是说,印度佛经(“胡经”)重“质”不重“文” ,而中国人(“秦人”) 是“好文”的 ,所以翻译时不光 是将其意思译出来 ,还要讲究译文 的文雅和文学性,就像孔子所说 的“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金刚经》就是如此“文质彬彬” 的“君子文”,有着极高 的文学水准。《金刚经》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佛教流传最广且雅俗共尊的佛经,与其译文之优美文雅有极大 的关系 。

  中新社记者:佛教传入并与中国文化融合发展后,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 的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会如何影响世界?

陕西西安,大雁塔和玄奘雕像同框 。唐朝高僧玄奘在推动以佛教为代表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 。陈舒一 摄

  陈坚:所谓佛教中国化 ,其实就 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发展出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 ,形成了独特 的佛教理论,并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佛教在古代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并基于佛教“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圆融智慧” ,建立起以和谐与包容为根本理念 的中国化佛教 。当前 ,随着中国扩大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 的实施 ,中国化佛教也会随着这个缘走向更广大 的世界 ,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和谐与包容的思想智慧。(完)

  受访者简介:

  陈坚,现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天台宗研究生导师等。主要研究佛学 、中国哲学、儒佛道三教关系 、中西宗教比较 。著有《无分别的分别——比较宗教学视野下 的佛教》,《心悟转法华——智顗“法华”诠释学研究》《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研究》《烦恼即菩提——天台宗“性恶”思想研究》等。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盈彩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