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 :大华彩票|大华彩票
首页>文化频道>要闻>正文

大华彩票|大华彩票

来源 :大华彩票2021-08-10 17:48

  

【中国这十年·焦点面对面】枝叶总关情 ,中国十年书写民生保障新篇章******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电 题:枝叶总关情,中国十年书写民生保障新篇章

  ——专访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药费清单上的报销比例更高了、高质量养老托育服务选择更多了 、街头巷尾 的公共健身设施更丰富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民众生活水平 的提升,正被诸多日常生活细节所记录。也正是这些细微处的变化,在过去十年间一笔一画 ,写成了一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文章”。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夯实民生基础,筑牢民生底线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推动发展改革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更可持续。

  这一时期 ,也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的时期。随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丰富 、全面,“民生”二字已不再是单一领域 的概念 ,更演变成综合性、多向度的载体。

  十年来 ,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 ,养老床位近十年增加近一倍,规模超过800万张,普惠托育服务实现“从无到有” ,更好帮助亿万家庭扶老携幼;建成世界上最大 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6亿人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4亿人……数字跃动间, 是中国人生活的全方位改善 。

资料图:2021年12月28日 ,甘肃省妇联保育院 的孩子们观看兰州市野生动物优秀摄影作品科普巡展。徐雪 摄  资料图 :2021年12月28日 ,甘肃省妇联保育院 的孩子们观看兰州市野生动物优秀摄影作品科普巡展。徐雪 摄

  当然 ,民生事项千头万绪 ,从来都不乏新挑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保障和改善民生带来“加试题”,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上至百岁老人下至新生婴儿 ,都得到全力救治 ,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积极应对这一进程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今后一段时期,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年均增加逾1000万人。欧晓理提到,政府要强化保基本兜底线职能 。着力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 ,织密扎牢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网 。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眼下,中国仍有一些民生问题交叉体现在各个领域,有待进一步解决 。民众对相关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从“要有”向“要好”转变 ,呈现多样化 、多层次、多方面 的特点。

  今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等2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对未来一段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安排。紧扣幼有所育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弱有所扶 、优军服务和文体服务等需求 ,改善民生这篇“大文章”里的更多细微之处,料将得到细致关照。

  欧晓理表示 ,这项工作将坚持一个原则,即“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关注回应民众的“急难愁盼” ,努力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也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 ,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不吊高胃口、不过度承诺,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 。(完)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右)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右)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过去十年中国民生领域取得历史性 、全方位成就 。具体到社会领域,哪些进步最值得关注?

  欧晓理 :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 。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民生基础 ,筑牢民生底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发展改革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更加充实 、更有保障 、更可持续 。

  这十年 ,中国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 。面对突如其来 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上至百岁老人下至新生儿,都得到全力救治 ,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 的成果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 。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 。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文旅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 ,人民群众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健康。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养老床位近十年增加近一倍 ,规模超过800万张,普惠托育服务实现“从无到有” ,更好帮助亿万家庭扶老携幼。建成世界上最大 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6亿人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4亿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我们不失时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大力发展普惠生活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 的美好生活需求 。

  中新社记者 :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的诸多细节上。能否举个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 的例子 ?

  欧晓理 :十年来 ,一项项真真切切 的实惠,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 的重大决策部署, 是减少患者跨省就医 、解决“看病难”问题 的重要举措 。2019年以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和有序扩围。截至目前,已有20个省份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三批共50个项目落地实施 ,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派驻专家超过3000人,实现先进医疗技术快速平移 ,跨省就医流向得到初步改善。按照工作部署 ,接下来将把其余省份全部纳入建设范围,实现全国全覆盖 。目前正在抓紧推动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努力向“大病不出省”的目标再迈进一步。

  图片资料图 :北京市普仁医院内的自助服务终端。徐婧 摄资料图:北京市普仁医院内的自助服务终端。徐婧 摄

  中新社记者: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整体考量 ?未来将如何进行系统谋划 ?

  欧晓理: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对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今年1月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委会同中宣部等2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对未来一段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安排。简要来讲,就 是要坚持一个原则,发挥两方力量 ,抓好三项工作 。

  坚持一个原则,就 是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关注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不吊高胃口 、不过度承诺 ,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

  发挥两方力量 ,就 是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 ,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 ,政府保基本 ,多元促普惠 ,统筹各种资源 ,引导各方参与 ,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协同发力、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

  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 、投入有保障,地区 、城乡 、人群间 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 。

  二是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要积极推动政府 、社会、市场多元参与 ,围绕托育、学前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养老 、医疗、住房等6大领域 ,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负担得起的普惠性服务供给 ,推动供需矛盾明显缓解 。

  三是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有效衔接,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不断丰富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服务供给 ,既促进消费、满足群众需求,又为今后公共服务提档升级蓄势储能 。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 ,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规划》各项任务举措贯彻落实工作 ,做到任务有实招、工作有实效 、群众有实感 。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 的养老服务需求 ?中国养老体系建设整体部署和发展思路是怎样 的 ?

  欧晓理 :今后一段时期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年均增加超过1000万人 。在这个过程中 ,有两个特征值得关注:一 是独生子女家庭陆续进入老龄阶段 ,这个特殊国情意味着注重家庭养老 的同时 ,要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 ;二是新进入的老年群体消费意愿和能力更强,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为此 ,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推进养老体系建设 :

  一是多种路径协同发展。首先,政府要强化保基本兜底线职能 。着力满足所有老年人 的基本养老需求 ,织密扎牢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网。其次 ,扩大面向普通老年人的服务供给。通过完善规划、土地 、住房、财政 、投融资 、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 ,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 ,增加普惠性养老服务资源 ,精准对接广大中低收入老年人群体 的养老需求 。此外,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满足个性化需要 。做好银发经济这篇大文章 ,发展老年人实物消费、服务消费 、新型消费等养老产业,有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二 是实施整体解决方案。“十四五”期间,我们创新采取整体解决 的方式推进落实 ,组织全国各地编制“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请各个城市细化发展目标和任务,拿出一揽子支持性“政策包”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加强养老体系建设 。目前,有329个城市报送了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专门组织力量研究,逐个反馈了意见建议 ,指导这些城市打造量身定制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 。2022年底前,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推动全国所有地市印发实施 。

  三 是调动各方力量参与 。我们将通过中央投资的支持和引导,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投资力度 。同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包容开放 的发展环境,完善便利高效 的监管服务,让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打造一批创新力强、品质优良、标准规范的具有全国影响力 的“为老服务优质品牌”,引导老龄产业集群发展。

资料图 :河北沧州“医院进社区”活动 ,服务老年人。资料图 :河北沧州“医院进社区”活动 ,服务老年人 。

  中新社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倾斜,人们明显感觉到国家在这方面更舍得投入 。近年来中国社会民生领域投资情况如何 ?未来还有哪些安排?

  欧晓理: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建设。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将“保民生”作为工作重点,强调要加大对民生领域 的投资支持力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 ,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 ,统筹利用多种资金渠道,不断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 。

  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持续增长,重点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十九大以来,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合计超3400亿元(人民币 ,下同),2022年相比5年前增长了31.8%,积极支持教育、医疗卫生 、文化旅游、社会福利、体育、养老托育等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提升地方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供坚实支撑。近3年,社会领域实际已发行 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近1.7万亿元 ,有力改善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 ,有效促进了各地公共服务供给量质齐升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新融资渠道也不断为社会事业建设注入新活力,补充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资源。

  未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坚持“三聚焦”,聚焦党中央 、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聚焦“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多措并举保障民生投入。持续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压舱石”作用,组织实施好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6大工程专项;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多种资金渠道,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 ,加快项目实施;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 ,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民生领域事业产业发展。通过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种作用” ,促进形成多方合力 ,保障好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底线,切实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促进形成多样化 、个性化、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 。

大华彩票

东西问·人物丨杨念群: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题:杨念群: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徐鹏远

  在一些学界同仁的称呼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有时会被唤作“杨公子” 。

  这一雅号源于其名望显赫的家世 。他的父亲 是石化领域 的知名专家 ,母亲 是北大地理学教授 ;祖父杨公庶 是留德化学博士,曾跟随张治中参与过国共和谈 ,祖母乐曼雍 是同仁堂乐氏家族 的三小姐 ;外公吴鲁强 是麻省理工的化学博士,外婆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 。倘若把家族的范围再扩大一点,钱锺书和杨绛的外甥女是他的大伯母 ,梁思成、林徽因是他的舅公舅婆……当然族谱中最闪耀 的两个名字,无疑还是他 的曾祖杨度和曾外祖梁启超 。

  杨念群有意与先人拉开距离 ,不过 ,家族基因有时还 是会在他身上流露出些许痕迹。他自幼不缺书读 ,不仅祖父有藏书,周围 的邻居都是大学者 ,每家的书房都是他 的阅览室 。在漫无边际的阅读中 ,他不知不觉地培养起了对文史 的嗜好 。而在治学路径的自我构建上 ,杨念群的“野心”更 是颇有杨 、梁 的气魄。他想展现出一个全景式 的中国历史,贯通性地理解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的前世今生 、悲喜命运 。

杨念群 。受访者供图

  重建一种“眼光向上” 的视角

  中国新闻周刊 :先请你介绍一下《“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 的形成与实践》这部新作品的缘起。

  杨念群:以往二十年,大家都在谈论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研究的支配性作用 ,以及社会科学如何本土化 的问题。但我认为,社会科学方法既然来自西方 ,就很难在中国本土化 。如果要摆脱学界“言必称希腊” 的困境,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在中国历史内部重新发现一些传统遗留下来 的概念,加以重新解读,激活其中所隐藏的价值 。

  还有一个原因 ,就 是需要反思近些年“概念史”兴起 的意义。概念史方法给我 的启发是 ,能不能在中国经典文本中发掘一些本来习以为常的概念 ,把它放在历史脉络里重新解释 。比如“大一统”,一般人可能仅仅把它 的内涵单纯理解为疆域广大 、人口众多 ,但实际上这 是传统政治表述体系中最关键的概念 ,与许多其他概念密切相关,不能割裂开来单独理解。

  中国古代强调历史处于不断循环之中,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我们总是批判这种循环论 是一种保守落后 的思维方式 ,却没有认真反思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思考问题 。其实古人讲循环,不 是简单地主张回到过去,而是希望以历史经验为根据,寻找突破现实困境的路径 。

  另外,这本书还出于对史学界研究现状 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史学界掀起了一股追求“眼光向下”的热潮,突出底层民众生活与价值观的重要性。社会史倡导下 的乡村基层研究迅速成为主流 ,原本在历史研究版图中占优势地位 的政治史反而被边缘化了。因此,我更关心上层政治思维的形成过程。我试图重建一种“眼光向上” 的视角,回到上层制度和执行者的层面去理解中国政治 的运作逻辑。

《“天命”如何转移 :清朝“大一统”观 的形成与实践》

  中国新闻周刊:近二十年左右 ,“何为中国”似乎成为中国史学界 的一个重要话题 。你 的这本书算是这个大的潮流里的一个产物吗 ?或者说是对学界关于“何为中国”问题讨论的某种回应?

  杨念群 :当然可归于“何为中国”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但在具体内容上并不限于对“中国”问题的讨论 ,而 是想尽量有所区别 。

  我一直认为 ,“中国”这个概念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出发点 。但历史上“中国”内涵不断发生变动 ,不太容易清晰地加以界定 。我们现在把它当作一个讨论对象,常常 是建立在“中国”已经成为现代民族国家 的基础之上 的 ,然后再从此往前推导,好像古人也在热衷于频繁使用这个概念。其实对“中国” 的使用 ,历朝历代均不相同 。

  比如宋明士人使用“中国” 的频率相对高一些,因为有利于和辽金元这些非华夏族群做对比,彰显汉人文化的优势 。但清朝相对就不太喜欢用。

  近些年学界也兴起了“从周边看中国” 的热潮,主张从邻近国家和东亚视角描述定位“中国”。这个角度确实有它 的价值和贡献,但我感到困惑 的 是,只从外部看“中国” ,并不意味着能取代对中国内部核心历史的认识。因此 ,我还是主张从内部视角去观察“中国”观念 的演变 ,但不应局限于对“中国”本身的理解,而是应该把“中国”和其他概念关联起来进行考察 。

2022年12月,黄河壶口瀑布 。吕桂明摄

  中国新闻周刊 :这本书的前言中你提出了一个问题 ,“清代‘大一统’观念不但营造出清朝上层政治秩序和地方治理模式 ,而且也形塑着中国人的日常心理状态。这种影响虽然经过晚清革命 的强烈冲击 ,却至今犹存不灭。令人深思的 是 ,为什么只有‘大一统’具有如此超强 的制度、身体和心理规训能力?而其他的思想观念却没有或者只具备相对孱弱 的规范力?”这个问题你有答案吗?

  杨念群 :第一,中国历史传统自古就特别强调礼仪秩序的核心规范作用,每个人都 是这个完整秩序的组成部分 ,“个人”必须融入一个统一 的组织框架里才能受到保护 ,获得某种安全感,“个人”价值只有源自集体行为的逻辑才能展现出价值 ,这就为“大一统”观念提供了一个基本制度前提 。第二,中国古代王朝通过对疆域的扩张和维护,建立起了对世界的想象。“大一统”就 是为这个想象如何落地为实践过程而设计 的一套观念,包括理论与行动两个层次的表述和实实在在的操作程序 。当然 ,除了“大一统”外,其他概念可能也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比如“天下”也 是被频繁使用 的一个概念 ,但它更像 是一个理想设计方案,或者接近一个哲学理念 ,至于到底怎么落实,始终众说纷纭,语焉不详。第三,古代“大一统”观从形式上具有开疆拓土的征服气象 ,清朝 的“大一统”观及其实践又创造出了“多民族共同体”的新面相,完全区别于以往王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当近代中国面临外来侵略时 ,“大一统”观很容易与现代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抵御外侮 的思想来源和动力。

游客在北京参观故宫博物院 。杜建坡 摄

  更关注中国历史上政治运行 的特征

  中国新闻周刊 :你所涉及 的历史和主题 、研究方法都是不一样 的。这似乎是你 的一个特点,你的学术轨迹和研究领域通常很难被归类。很多学者都会多向地延伸自己的研究触角,但总有一个贯穿的学术抱负或者所谓 的“母题”。你 的“母题”是什么 ?

  杨念群 :我理解你说的“母题” 的意思 是 ,当观察某个对象时始终会指向一个中心目标 。如果说有什么“母题”的话 ,那就是我更关注中国历史上政治运行的特征 ,总 是尝试把各种历史现象放到一个政治脉络里面去思考 。说得更直接一点 ,我始终关心的 是中国人是怎么成为“政治动物” 的 。

  中国人自古就好讲政治,甚至史书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政治意图而撰写 ,一切社会或文化现象也都围绕政治过程展开。即使我们做社会史文化史研究,也要考虑其背后 的政治目 的到底是什么,而不能把它们切割开来单独观察 。目前 的历史研究总 是人为地划分出“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类别 ,明显 是受到社会科学专门化训练 的影响,其实古人不是这么观察历史 的,中国古人基本上把历史现象一律当作一种广义的“政治”行为。至少“政治”作为“母题”,具有聚拢其他“主题” 的典范作用。表现方式也是有“实”有“虚”,“实”的方面指的是那些具体采取 的行动 ,“虚”的方面 是一些隐喻式 的表达。

  真正要了解中国历史 的走势 ,不能把什么都看得太实 ,应该发挥想象力,更要重视那些看起来比较“虚” 的部分。从某种角度说,历史是人 的主观性表现 ,如果都做成考据那种太实 的东西,也许只能揭示历史 的表层现象 ,却展现不出深层结构 。研究历史可以运用不同方法,从各个角度多向展开 ,但要想确定一个“母题” ,就必须适当拉长时间,目光不能总 是盯着一个点或一个时期,而是要寻找不同时段 的历史如何连贯创造出的一个或数个主题,然后提供一个合理解释 。对历史贯通性 的理解是把握研究“母题” 的一个基本要求 。(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 :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大华彩票消息人士:FAA去年发现737MAX系统相关问题
2023-10-01
大华彩票 市场需求倒逼光伏行业升级 汉能不怕“倒春寒”
2023-10-19
大华彩票改款思域5月上市配跑车中置排气
2023-10-06
大华彩票实拍男模走秀踩鞋带摔倒身亡 观众以为在表演
2024-06-06
大华彩票把VR做有趣,任天堂花了24年
2024-02-04
大华彩票搜狐Q1营收4.31亿美元,净亏5700万美元同比大幅减亏
2024-04-02
大华彩票斗破苍穹[会员抢先看]VIP 更新至38集
2023-11-23
大华彩票交通运输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方案将出台
2023-11-11
大华彩票英雄联盟IG和SKT大比拼,选手数据深入对比,近日巅峰对决
2023-10-29
大华彩票印度航母事故原因查明,蒸汽管道爆炸导致一人死亡九人受伤
2024-08-12
大华彩票北京台主持人自曝减肥法
2023-11-08
大华彩票《流浪地球2》里行星发动机造得了吗?专家解答
2024-05-12
大华彩票降压镇静试试芹菜煮粥
2023-12-08
大华彩票特斯拉蔚来"着火" 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影响几何
2023-09-23
大华彩票北京已建50余家跨境电商体验店,今年再增10家
2024-02-04
大华彩票双色球头奖8注725万分落4地 奖池余额13.07亿
2024-04-16
大华彩票海南假疫苗涉案者被曝欲与消费者和解 协议书曝光
2024-05-05
大华彩票盲目追捧九价HPV疫苗,结局可能两相其害
2023-10-27
大华彩票 鲁政委等:如何理解央行的利率“舒适区”
2024-07-24
大华彩票加拿大政府呼吁身在乌克兰的加拿大人尽快撤离
2024-07-07
大华彩票伊朗无人机飞掠拍摄美航母 舰载机编号都能看清
2023-10-04
大华彩票 三星S10 5G超越华为P30 Pro夺得DxOMark榜首
2024-04-02
大华彩票微访谈:林怡谈教育应很自然
2024-02-27
大华彩票 播种春天 线架田间地头
2024-03-17
加载更多
大华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