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55世纪
55世纪2022-03-08

55世纪

创新动力强劲 产业高地崛起(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上海松江区——

  创新动力强劲 产业高地崛起(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本报记者 谢卫群 刘志强 方 敏

  从上海城区出发,走上沪昆高速,G60科创走廊的标志性建筑“科创云廊”犹如云中巨舰屹立在眼前 。

  新年伊始,G60科创走廊建设热火朝天: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投产,规划年产卡萨帝洗衣机200万台 ,产值将突破50亿元;连接松江枢纽与上海市区 的沪松公路快速化道路建设启动 ,建成后进城时间将大大缩短;松江经开区2022成绩单公布,其中 ,院士专家工作站达12个 ,集聚重点人才730位……

  6年前 ,这一带还是阡陌之地 ,而现在,G60松江段周边,已崛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七大产业,汇聚了尚实航空发动机 、科大智能 、豪威半导体、正泰智电港等诸多先进制造业企业。

  2016年5月24日 ,地处上海郊区的松江区启动G60科创走廊建设 ,后经两次扩容 ,已纳入浙江嘉兴、江苏苏州 、安徽合肥等8座长三角城市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松江区为牵引 ,以松江枢纽为支撑 ,G60科创走廊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2022年前三季度,松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升至全市第一 ,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达到67.8%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15年 的3.58%提升至2021年 的5.3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

  从曾经的农业区 、传统制造业区 ,变身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 、科创策源地 ,松江之变,成为新发展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落实就是担当 ,我们将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为重要平台,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人才链 ,以‘要素聚变’催化‘科创蝶变’ 。”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 。

  延长创新链

  一场仪器分析产业产学研力量 的“聚会”

  一排排仪器 ,各自与电脑相连 ,上面布满各种管线,工作人员细致察看 、精心测试 。一旁,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为立告诉记者,公司历时10多年研发出GC128气象色谱仪,技术水平 、温控精度 、流量、压力控制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科学仪器 是科研 的眼睛。目前 ,我国精密仪器制造技术还相对较弱 ,加快研发和创新是我们 的努力方向。”袁为立说,自2018年入驻松江分析产业园 ,公司销售额年均增长5%以上 ,质谱仪 、液相色谱仪等产品进步明显 。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为推动分析产业从无到有 、茁壮成长 ,松江分析产业园与清华大学联手 ,于2018年4月建立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完善创新链条 ,吸引人才企业 。“松江瞄准我国高端仪器产业短板 ,打造聚焦细分领域创新的分析产业园 ,眼光独特、意义重要。”兼任研究院院长的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欧阳证说 ,研究院通过设立孵化场地 、自建公共实验室、打造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方便更多小微企业开展研发 。

  从高端分析仪器 、第三方检验检测,到检测技术与生物分析、分析仪器重要零部件 ,松江分析产业园内 ,已有60多家企业集聚。2021年 ,松江区仪器仪表制造业规模以上产值达71亿元 ,占全市 的15.4%。“短期内,我们力争培育100家左右的分析仪器企业 ,其中不乏多家有望高成长 的优质企业。”对于未来 ,欧阳证满怀信心 。

  不只是分析产业 。近年来 ,松江聚焦重要领域和前沿技术 ,打造了G60脑智科创基地、科恩实验室、优图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研发平台 。近期,松江又牵头制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合攻关行动方案》 ,提出加快形成更多“从0到1” 的关键技术突破,让创新链不断延长 。

  深耕产业链

  一个电子制造产业集群的兴起

  一边订单交付在即,一边芯片与电子元器件面临缺货风险 。前段时间,正当上海诚意电气负责人刘昌学发愁时,位于松江“G60科创云廊”的云汉芯城公司伸出援手——通过海量 的数据分析 ,为其精准匹配符合条件 的国产电子元器件,还助其完成了原理图设计、元器件选型以及国产芯片 的程序设计。

  “扎根松江,面向全球 ,我们累计服务的企业和客户已经突破10万家,大多属于与芯片相关的元器件行业 。”云汉芯城公司副总经理周雪峰说,企业打造 的平台聚合了不少货源企业和采购企业,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产品技术方案开发、电子元器件采购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从产品研发 、器件选型、物料供应到生产交付 ,这些年 ,松江的电子制造产业链条越发健全完备 ,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互为支撑、共同成长。

  走进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数据机房里的服务器一眼望不到头。“当前已有1万余台服务器投入工作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面向全球的长三角‘数字底座’ 。”上海珑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是腾讯项目 的建设运维方,首席执行官顾炯说 ,“服务器与算力的集聚 ,让30多家超算生态企业‘群贤毕至’ 。”

  距腾讯项目不远 ,伟本智能机电(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一片忙碌 。“我们帮助制造企业通过5G将机器人、机床和专机设备连接起来 ,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副总经理高飞自豪地说。目前,松江已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形成了从平台 、解决方案提供商到专业服务机构 、智能设备制造商 的完整链条,集聚上下游产业链重点企业300余家,带动区域内8000多家中小企业上云。

  近年来,松江大力推进产业链 、创新链融合发展 ,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海尔智谷等一大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高端制造成色更足 、动能更强 、赛道更多。截至2021年底,松江在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分别集聚重点企业842家 、121家、2952家。

  优化服务链

  一次“与时间赛跑” 的提速审批

  5台打桩机一齐作业,多辆大卡车穿梭其间,一场小雨过后 ,为一家跨国公司定制的松江正泰智电港三期项目现场已 是一派繁忙。“从完成土地摘牌 ,到拿到桩基施工许可证,以往要好几天,现在只用6小时 !”正泰智电港常务副总经理曾元千竖起大拇指 。

  2022年3月项目签约后 ,受疫情影响,曾元千一度十分着急 ,生怕耽误工期。“为了尽力节省时间 、减轻企业负担 ,所有流程靠前协助 、全程跟办 ,提前准备相关材料进行预审 。”松江经开区企业代办中心主任张磊说,得知企业诉求后,有关部门全力以赴 ,让项目得以最快速度开工 。项目办公室里 ,一张进度表显示 :2022年5月前 ,工期还延误1个月 ,到2022年11月24日,延误天数已变为“0”。

  科创生态,关键看营商环境。让科创项目落地生根 ,要素对接平台是重要环节 。为帮助更多好项目找到资金支持 ,松江不遗余力。

  “我报告 的项目是‘可降解输尿管支架’ ,我们 的突破 是……”2022年11月3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G60科创走廊服务基地 ,一场项目路演紧张进行 。几十名投资人坐在台下 ,来自不同城市 的项目报告人一一宣介 、争取投资 。“2022年以来 ,这里已举办产融对接活动63场 ,93个项目得到青睐、成功融资。”G60科创走廊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贾占峰说 。

  梳理形成2022版松江区“证照分离”改革清单98项,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化落实人才“1+10”政策 、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互认互通人才18条政策,加速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眼下,松江正多措并举 ,持续营造市场化 、法治化、国际化 的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改革’‘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程向民表示 ,松江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聚焦精准制度创新 ,用工作 的确定性对冲市场预期 的不确定性 ,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 、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创造新业绩。

东西问|于成龙: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

  中新社北京1月4日电 题 :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 ?

  作者 于成龙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原副院长

  殷墟 ,埋藏着商王朝最后一处都邑 ,《竹书纪年》称“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曾经 ,繁华如梦。

  殷墟可提供文明互鉴 的出土文物很多 ,车是其中重要一种。车是人类技术史上的重大发明 ,也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改进完善的重要工具 。殷墟出土的实物战车是中国古代最早以马作为使役的两轮战车实物 ,受到海内外考古界的高度关注 。但鲜为人知 的 是,殷墟战车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 的实证之一 。

  文字记载的先秦战车作何用 ?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九歌》名篇《国殇》中以极强 的艺术感染力 ,情感真挚地描绘出一幅楚国将士英勇抗敌 的壮烈图景。其中“车错毂兮短兵接”“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即 是沙场战车驰骋交错、战马嘶鸣 、短兵相接场面 的如实写照。

  依屈原诗句所载 ,以马作为使役的两轮战车,至迟从商代晚期至西汉早期 ,一直被用作重要军事装备 ,使用时间长达一千余年 。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 ,拥有战车 的数量更 是衡量诸侯列国军力的标准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其中“万乘”“千乘”“百乘”之“乘”,辞意驷马一车,足见战车在当时军事装备中 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 ,这种以马作为使役的两轮战车也是出行 、田猎及其他活动 的重要交通工具 。20世纪初 ,河南安阳小屯曾出土一块刻辞卜骨, 是残断的牛右肩胛骨下部 ,清宣统三年(1911年)被考古学家罗振玉所收。该卜骨正 、反面刻满长篇卜辞,现存近180字,字口涂朱 ,内容是商王武丁分别于癸酉 、癸未 、癸巳与癸亥四日,占问该旬之内 是否将有灾祸发生 。其中 ,癸巳日卜辞验辞记述,占卜次日甲午 ,商王田猎,在追逐兕时 ,小臣甾 的车马与王车发生碰撞 ,子央从车上跌落 。由此可知,商朝战车亦用于田猎。

  此外 ,作为古代中国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 ,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不同等级 的贵族拥有车 的数量及装饰各不相同 ,相关考古发掘也确证不同等级车马制度 的隆杀之别 。

  殷墟揭开晚商战车之谜

  如上所述 ,凡此《诗·秦风·车邻》“有车邻邻”,《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等中国古代典籍及甲骨文中对于战车 的记载不胜枚举 。通过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 ,人们终得以洞察中国古代战车 的真实样貌 。

  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河南安阳西北小屯及洹河南北两岸主持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揭露众多遗址 、墓葬,出土大量遗物 。

  新中国成立后,此地考古发掘工作得到全面开展 ,并取得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 。已经出土 的16万片刻辞甲骨及90余年的历次考古发掘显示:此地主体遗存始于商王武丁时期 ,至商王帝辛,埋藏着商王朝最后一处都邑 ,即商王盘庚所迁之“殷” ,典籍所载之“殷虚”,亦即商代甲骨文所称“大邑商”之中心所在。

  历经90余年殷墟考古发掘 ,已出土百辆双马系驾的两轮马车,也是迄今所知中国古代最早的马车。2005至2006年 ,安阳钢铁厂西南发现车马坑10座 ,其中5辆马车为横列摆放,壮观异常。凡此种种 ,皆为后世首次揭示商代晚期马车的真实结构 。

安阳钢铁厂出土商代晚期车马坑。图片来源 :殷墟博物院

  经过考古工作者 的细致梳理发现,商代晚期马车系由一舆、两轮、独辕 、单衡与双轭五大构件组成,需青铜铸造、漆木器加工及皮革加工等众多手工业部门协同制作 ,集中体现了当时手工业发展 的整体水平 。

殷墟孝民屯商代晚期马车结构图。图片来源:殷墟博物院商代晚期马车复原图。图片来源 :殷墟博物院

  殷墟发现 的商代晚期马车 ,伴随有戈 、箭镞之类武器及多种马具。《史记·周本纪》记载 ,商代末年,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 ,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 ,以东伐纣” 。由此可知殷墟出土 的这些马车即当时的“战车”。

商“王宾中丁”刻辞卜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其中癸巳日卜辞验辞记述占卜次日甲午,商王田猎 ,在追逐兕时,小臣甾 的车马与王车发生碰撞,子央从车上跌落 。由此可知,当时战车亦用于田猎。图片来源:《中华文明——<古代中国陈列>文物精萃·夏商西周时期》

  同属于商代晚期的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与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也发现了车马坑,马车构造与殷墟所见相同。换言之 ,目前所见考古证据表明 :商王武丁时期 ,即公元前13世纪是中国境内出现畜养家马与战车 的最早时间 。

  谛审上述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 ,制作工艺精良 ,且使用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而 是经过了漫长 的发明 、改进及完善过程。然而 ,省察经考古发掘 的河南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及小双桥等商代早期遗址,均未发现马骨及两轮车辆遗存 。

  如此,商代晚期突然出现 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从何而来 ?

  中西亚出土战车早于殷墟

  放眼欧亚草原考古 ,距今约5500年的现哈萨克斯坦“柏台遗址”出土了大量马骨 、马牙、利用马骨制作 的鱼叉及马粪堆积 ,陶片上甚至还检测出马奶脂肪酸的残留,这 是目前所知人类驯化马匹的最早记录,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驯化马匹。

  欧亚草原南乌拉尔地区的“辛塔什塔遗址” ,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该遗址墓葬中出土了目前可以确认的年代最早 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位于外高加索亚南部亚美尼亚塞凡湖边的“鲁查申遗址” ,年代约为公元前1500年,遗址墓葬中出土数辆双马系驾两轮战车 ,与商代晚期战车极为相似。同时,据两河流域北部公元前18世纪 的文书记载,当时由1400人组成 的军队 ,装备了40辆战车;公元前17世纪 的文书也记述,8支军队装备80辆战车 。此外,叙利亚出土 的印章图案显示 ,一士兵乘双马系驾两轮战车,开弓射杀敌方,以及两人乘两轮战车,驱车践踏敌方的生动场景。这些考古证据则表明 ,早于商代晚期,双马系驾两轮战车已在中亚、西亚地区风行日久 。

亚美尼亚塞凡湖边的鲁查申遗址11号墓出土两轮马车 。图片来源 :王巍《商代马车渊源蠡测》

  出于中西亚,终胜于中西亚

  如将这些中亚、西亚地区 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与中国目前所发现商代晚期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进行详细比较 ,就会发现,两者构造相同,均为一舆 、两轮 、独辕 、单衡与双轭,各主要部件制作及衔接工艺相同 ,且皆使用青铜车马器具,可见两者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 。因此 ,在中亚、西亚盛行已久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以及家马 ,应是商代晚期突然出现 的家马与双马系驾两轮战车之源 ,这一判断符合对目前有关考古发现的解读。

  然而,需要说明的 是,商代晚期使用 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并非是简单 的引进、模仿,而 是在中亚 、西亚地区流行 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的基本框架上 ,结合自身需要,对车体、车舆面积 、轮径及轨距等主要部件进行了大幅改造,塑造自身车马器具式样、尺寸 ,并在商代晚期高度发达 的青铜铸造业及众多手工业的加持下 ,制作出工艺更加精湛的战车 ,从而令其作为军事装备及交通工具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从殷墟遗存看 ,中国制造 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均已远超中西亚地区。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再次加以改进 ,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 。

  在中国古代早期王朝时代的形成及初步发展进程中,商王朝承上启下,影响深远 。引进 、消化、吸收、创新 ,这些理念在商代晚期双马系驾两轮战车的制作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再次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 。

  通过殷墟战车可以一窥那个时代,正是源于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 、兼收并蓄的胸怀,商晚期在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才得以成就辉煌 ,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最高水平 的青铜铸造方能达到“炉火纯青” ,从而创造了彪炳后世的青铜文明。(完)

  专家简介:

   于成龙 ,文博专业研究馆员 、教授,著名青铜器专家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 。2018年9月,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指派 ,作为青铜器专家赴英国对圆明园流失文物、西周晚期青铜器“虎鎣”进行真伪及其他情况鉴定 。发表《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文物精萃•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艺术系列丛书•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文化系列丛书•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等论著数十部(篇)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