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大小单双平台赚钱软件| - (中国)行业领导者
压大小单双平台赚钱软件2023-01-03

勇攀高峰创一流******

  勇攀高峰创一流

  ——二〇二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回眸

  本报记者 张欣

  高等教育 的高度决定了科技创新 的高度 。2022年,党 的二十大对教育 、科技、人才工作进行统筹部署,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历史机遇 ,为建成教育强国指明前进方向 。

  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2022年 ,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多项重大科技成果都有高校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牢牢掌握自主创新主动权、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勇挑重担,推动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 。

  扎根中国大地,推进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

  蓝图绘就风正劲,扬帆破浪奋进时 。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高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的殷殷嘱托,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

  这一年 ,高校薪火相传,传播红色种子 。

  “学起来”“讲起来”“用起来”……冬日的高校校园寒意袭人 ,但在教室里、广场上 、党旗下、屏幕前,一次次“开讲了”点燃青春 的热情 ,一次次“深入学”启迪智慧的头脑。高校师生们用奋斗检验学懂弄通的成果 ,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的真知灼见带入“双一流”建设和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书写出新时代 的篇章。

  这一年,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2022年5月17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一批大学和学科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

  这一年 ,中国高校有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施工图”。

  2022年2月14日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 ,《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解决中国问题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新模式 ,突出了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争创世界一流的重点方向 。许多高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 ,努力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 、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创新。

  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 。新版学科目录事关未来 的学位点建设、学科评估和建设等 ,其中尤以新增的11个一级学科备受关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宣部、教育部出台《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调高校 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 的“排头兵” 。

  2022年以来,南京大学、兰州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相继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部分高校表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推进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 。

  一系列举措 ,吹响中国高等教育进军的“冲锋号” 。高等教育战线以高质量为统领 ,不断探索建立与国情相适应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

  瞄准国家前沿需求,迸发科研力量

  2022年,中国多领域实现飞跃,在科技领域达到新高度。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如期完成 、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交付 、“中国天眼”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这背后都不乏高校 的支持 。

  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在2022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表现亮眼。自然指数关键指标“贡献份额”位居第二,在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增幅最大 。

  从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 的号角 ,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再到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科教兴国战略。2022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

  ——1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高等教育要以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 ,由此确定了全年高等教育发展 的总体思路和重点 。

  ——8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 的若干意见》 ,提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 ,明确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 。

  ——9月,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 ,并与首批1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

  ——12月,教育部联合三部委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

  加强有组织科研 ,提供产业支撑 。

  山东省强化有组织科研,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航天关键瓶颈技术突破目标汇聚 、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实现“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示范途径”布局;河海大学组建淮河干流、南沙防洪潮 、鄱阳湖通航 、尾矿库综合治理等多支跨单位 、跨学科专班团队,组织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项目 ,推进完善有组织科研新范式 ;石家庄铁道大学推行有组织科研 ,研制高铁900t梁提运架设备、盾构机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 ,实地了解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的科技前沿需求和实际技术难题……

  攀登“卓越”高峰 ,勇闯科技“无人区” 。

  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想国家之所想 、急国家之所急 、应国家之所需 。天津大学以课程改革为抓手 ,“问产业需求建专业 、问技术发展改内容 、问学生志趣变方法” ;清华大学则从管理要发展 ,构建起了集约资源、高效管理的工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 、大国工匠……

  强化科技转化 ,赋能“国之重器” 。

  为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先一公里” ,哈尔滨市以推动国家“三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地为靶向,与16所大学大所签订了市校(所)共同推动“三权”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意向书,激发了在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的动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超前谋划打造新一批国之重器,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哈工大方案,不断彰显中国航天“尖兵”的使命担当……

  大平台 、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战略方向,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辟煤炭技术变革 的新领域新赛道 ,不断塑造我国新型能源体系 的新动能新优势;华南理工大学瞄准科技前沿,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

  百舸争流,奋楫争先。如今 ,高校已然取得共识,激流勇进 ,迎难而上 。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培养大批战略人才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等回信 ,对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等作出重要指示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 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师生的亲切关怀 ,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提供了根本遵循 。

  202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利用丰富的慕课资源 ,建设上线了全球最大的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目前,平台与课程服务平台访问总量292亿次,选课学习接近5亿人次 ,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推进公平 、改进方法 、变革模式、深化合作 的关键抓手 。

  百年大业 ,人才为基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各高校精心谋划、系统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打破院系藩篱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华中科技大学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下大气力破解“两张皮”难题 ,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厚植情怀上动脑筋 、想办法 ,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面向重点领域,下好“先手棋”——

  “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校特别 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 ,既要培养好人才 ,更要用好人才 。”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的《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进行谋划和设计。

  面向全局,答好时代之问——

  层层递进、久久为功 。这一年,“四新”建设持续推进,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 、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 。面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教育应答 、时代应答 、主动应答、中国应答。

  这一年 ,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 ,全面推进组织模式创新 、理论研究创新、内容方式创新和实践体系创新;新医科建设定位“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新农科建设持续加强种业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支撑引领新农业 、新农村 、新农民和新生态建设;新文科建设明确构建世界水平 、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需求。

  面向区域 ,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走上农业这条路 ,你动摇过吗 ?”“深山石头窝 ,出门就爬坡 ,我没有丝毫后悔。”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李康灵放弃高薪,“扎”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探索“五方联动”建设产业园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2022年 ,“科技小院”遍地开花 。在云南古生村 的“科技小院”,在甘肃石羊河的实验站,在吉林梨树县的黑土沃野,在海南崖州湾 的育种基地……大江南北,知农爱农 的农大人,迸发着以青春之力投身乡村振兴 的兴农热情 。

  与此同时 ,“优师计划”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加快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的教育现代化 。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人才蔚起 ,国运方兴 。广大高校培养造就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人才之基 、汇聚磅礴力量 !

压大小单双平台赚钱软件

小寒:大雁北飞,春日在望******

  紫禁城 的物候之小寒(摄影:王琎)

  吴心怡

  ◆上古时候对于小寒的物候 的观察,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代表阳气增长 的物候 。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月节,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上古时代 ,每到十二月就会举行重大的祭祀 ,这就是腊祭 。

  ◆俗谚云“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寒冷 的天气 ,才 是小寒节气最大的特点 。也正因此 ,御寒变得重要 。

  明天 是小寒 ,一年之中倒数第二个节气。字面上看,小寒、大寒 ,与小暑 、大暑相对 , 是因这时天气寒冷而得名的 。然而正 是这天寒地冻 的时候,在古人眼中 ,阳气已经有所显露 。《易乾凿度》中说 ,“天气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体” ,郑玄对此举例说 :“冬至阳始生,积十五日至小寒为一著 ,至大寒为二著 ,至立春为三著 ,凡四十五日而成一节 。”上古时候对于小寒 的物候的观察,也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代表阳气增长 的物候。

  雁北乡 ,鹊始巢,雉始雊 ,小寒的三个物候生机勃勃

  根据《逸周书·时训解》与《礼记·月令》 的记载 ,小寒有三个共同物候 :

  一候“雁北乡”,意为小寒开始 的第一日到第五日,大雁开始向北方飞去。一般认为“乡”即 是向,“北乡”即“北向”之意 。但古人也认为雁的家乡在北方 ,事实上大雁 的产卵地也在北方,这种看法或许不 是巧合 。小寒时节多与腊月重叠,腊月之后便 是新年 ,游子有返乡的愿望 。而与此同时 ,在古人眼中,大雁在小寒时节 的迁徙 ,其实也 是在启程返乡 。

  由于雁足传书 的传说,在音书不通的年代 ,北往的大雁尤其寄托着羁旅者的情思。传为才女蔡文姬沦落匈奴时期所作 的《胡笳十八拍》中就说“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向南称为“征” ,向北称为“归”,雁旅行向南方 ,捎去她思念故乡的琴曲 ,一得到汉地的消息,便北归回家 ,将消息带回给她。因为小寒时节大雁北归 ,所以北宋 的学者刘攽在小寒这天写诗给济州的朋友 ,便说“小寒渐有北归雁 ,话与飞翰同一过”(《寄王济州》),仿佛这诗 是雁捎去 的一般 。

  二候“鹊始巢” ,鹊开始修筑鸟巢,为繁衍做准备 。说到小寒二候“鹊始巢”,就不得不说到《诗经·召南·鹊巢》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的诗句 。鹊有它的巢 ,而鸤鸠(大杜鹃 ,一名布谷鸟)居住在其中 。作为一种寄生性鸟类 ,鸤鸠会将卵产在身形比自己更小的鸟类的巢穴中,“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此 ,多用作贬义 。杜甫的《杜鹃》说这种鸟“生子百鸟巢 ,百鸟不敢嗔 。仍为喂其子 ,礼若奉至尊” ,有讽喻的意思在其中 。但是,《诗经》时代 的诗人并不将这当成一种罪恶 的行为来认识,而是用这一现象引出一个热闹非凡的贵族女子出嫁场景 ,盛大 的车队伴随着她行进 。《齐诗》对此 的解释 是:“鹊以复至之月始作室家,鸤鸠因成事 ,天性如此也 。”两者的物性本就如此 。鸠来到了鹊的家里 ,鸠这种鸟和所居巢穴中 的鹊样子不同 ,却仿佛生活在一个家庭里 ,在上古诗人眼中如同两个家庭因为嫁娶重新组合,开启一段新 的生活, 是婚姻 的象征 ,富有喜气。虽然都 是中国 的文学作品 ,同一个自然界中 的动物现象,却可以用来比附两种完全不同 的人类行为,呈现完全不同 的情感色彩。

  三候“雉始雊” ,雉 是山鸡,雊意为鸣叫 ,指雉鸡在这一时期开始鸣叫求偶 。王维《渭川田家》中 的“雉雊麦苗秀” ,写的 是初夏时节,麦苗秀穗 ,雉的鸣声让画面更加灵动 。小寒时节不似初夏 ,天寒地冻 ,雉鸡 的鸣声显得更有生机 。在中国古代 的天人感应思想中,雉雊也被视为具有某种灵性 。《逸周书》说,“雉不始雊,国大水” ,认为如果小寒时节第十一至十五天 ,野鸡没有开始鸣叫 ,那么第二年会有洪水灾难。并且,雉雊也讲究场合 。《尚书》中《高宗肜日》《高宗之训》两篇,就与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次雉雊事件有关 。武丁时期 的某次祭祀中,一只雉鸡站在鼎 的耳上鸣叫 ,雉鸡突然出现在祭祀场合 ,还停留在尊贵 的礼器上,这被武丁认为是某种不祥的征兆 。在武丁即位以前,在从仲丁到盘庚迁殷这段时期 ,商朝经历了“九世之乱”,王族不断为王位而争夺 ,原有的继承制度遭到很大的破坏,也难怪武丁在祭祀中见到雉雊 ,深感不安 。祖己见状,趁机向武丁进谏 。根据《尚书大传》所述,“祖己曰 :‘雉者野鸟也,不当升鼎 。今升鼎者,欲为用也 。远方将有来朝者乎 ?’故武丁内反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 ,编发重译至者六国 。”祖己将雉升鼎而雊解释为远国即将来朝 ,开解武丁 ,激励武丁反省自身,师法古代贤王 ,果然在三年后形成了《诗经·商颂·玄鸟》中“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 ,来假祁祁” 的中兴局面 。虽说武丁将天人感应之说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内驱力,今天看来迷信思想显然仍 是不足取的 。武丁惊惶不定,是因为雉雊出现在鼎上 ,若是乡野一片肃杀时,忽然听到野鸟求偶的鸣叫声 ,当然 是一种赏心乐事 。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这三个生机勃勃的物候,与“临”卦相对应。临卦本身以泽上有地为形象 ,意味大吉大利 。易学中有“卦气”之说,就 是从六十四卦中选取了代表性 的十二卦 ,十二卦各有六爻,恰好可以对应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根据《卦气七十二候图》 ,在小寒以前,大雪到冬至的这段时间对应着“复”卦,一个阳爻上有六阴爻 ,意味着一阳来复 ,虽然近乎极阴 ,但有一缕阳气正在从下生长。而小寒到大寒这段时间对应“临”卦 ,上有四阴爻 ,下有二阳爻,与“复”卦对比 ,阳气更进一步增长。临卦接下来就 是“泰”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阳开泰 ,预示着春 的到来。

  梅花先趁小寒开,簌簌 的花信风抚慰了多少人心

  小寒时节,鸟类返乡 的返乡 ,求偶的求偶 ,喜气洋洋 。而在植物界,则悄悄吹起了“花信风”。“二十四番花信风” ,许多诗人曾直接或间接地用过这一句,指对应二十四种花期而来的风。那么,到底这二十四种花期是什么,从何时起 ,何时止?说法便莫衷一是。其实本来中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 ,不同地区的同一种花 ,绝无在同时间开放 的道理。一种流行最广 的说法 ,出自《蠡海集·气候类》, 是从小寒算起,直至谷雨,一共四个月,每月二气六候 ,四个月共计一百二十日 ,二十四候 ,都以一花之风信应之 ,就成了“二十四番花信风” 。

  小寒时节 的花信,“一候梅花,二候山茶 ,三候水仙”,这其中最重要的 是梅花。“梅花先趁小寒开”,这是南宋女作家朱淑真 的诗句。古今关于“花信” 的说法 ,大多将梅花置于首位。其实养花的人都知道 ,开花 的时机 ,与植物生长的环境、栽种手法和当年气候都关系密切 ,梅花实际开放 的时间 ,未必就早于山茶 、水仙。但“花信风”特意以梅花为首,想来是由于梅花在花卉中品格极高,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的缘故。

  古今爱梅诗人 ,以陆游为最。“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放翁一生爱梅成痴 ,一生所作诗篇中 ,寻梅、赏梅、惜梅之作众多,大有与梅花互为知己之意,自称“吾生也似梅花淡 ,燕未归来蝶不知” 。他有一首《游前山》诗:“兀兀无欢意 ,闲游未拟回。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 。山雪堆僧衲 ,溪流动蛰雷。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尘埃。”兀兀不乐,杖藜闲游至前山 ,不想折返 。踏踏 的木屐声 ,惊扰了山中栖息 的雉鸡,不禁鸣叫飞起。而簌簌 的花信风 ,带着沁人心脾 的幽香 ,送来了山中梅花绽放 的消息 。彼时陆游孤寂的心灵 ,必定是被如期绽放的梅花抚慰了吧。

  若是没有梅花,小寒时节也还可以赏雪。文人赏雪,则不得不作诗 。只作诗 ,似又太容易 ,于是又发展出种种高难玩法。这其中就有所谓“禁体诗”,始于宋代欧阳修《雪》诗自注 ,事迹又见于苏东坡《聚星堂雪》小序 ,当时欧阳修在颍州 ,出了一个咏雪题目 ,“禁体物语” ,也就 是说禁止出现那些常见 的用来比附雪之样态的字眼,那就 是玉、月 、梨、梅、练、絮 、白 、舞等字 。苏东坡评价欧阳公留下的《雪》诗 ,“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 。而又因为苏东坡 的拟作中有句云“白战不许持寸铁” ,禁体又得名“白战体”。大约三百年后 ,一个小寒 的前夕 ,元末明初 的学者陶宗仪也写了一首咏雪的“禁体诗” ,题为《十一月廿七日雪赋禁体诗一首》:“九冥裁剪密还稀 ,驴背旗亭索酒时 。剡水怀人乘逸兴 ,梁园授简骋妍词。小寒纪节欣相遇,瑞兆占年定可期 。莫塑狮儿供一笑 ,扫来煮茗快幽思。”终究还是写得很平常 ,幸好这雪下得巧,恰逢小寒时节 ,使他顺利凑出两句对仗 的吉祥话来 。

  错位 的“七草粥” ,算是小寒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

  小寒 是二十四节气中 的十二月节,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不像清明的青团,夏至 的面,冬至的饺子,小寒似乎少有特别规定必须要在这一天吃的食物。传说南京地区有在小寒时吃菜饭 的习俗,广东一些地区会吃糯米饭 ,但起源已很难考证。小寒节俗在今天不 是特别突出 ,这可能是因为古时候在小寒前后经常会遇到两个异常隆重有仪式感 的节日 ,就 是腊祭与腊八节。

  上古时代,每到十二月就会举行重大 的祭祀 ,这就是腊祭 。腊祭与夏伏日的伏祭是一年中最重要 的两祭 ,合称“伏腊” 。

  腊祭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曰腊”,虽然命名不同 ,性质是相同 的 ,都是用这一年富饶的收获去报答祖先与众多神明,“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礼记·郊特牲》)。“腊” 的本意是干肉 ,趁天气寒冷干燥时,可以方便地将牲畜的肉类腊制 ,保存下来。另一种说法见于《风俗通》 ,称腊与猎相通,可能与田猎文化有关 ,那么在祭祀中会使用肉类,也 是可以想象的了。除了需要准备用作牺牲 的肉类 ,另一个不可缺少 的 是酒 。北齐的魏收有一首《腊节》诗:“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酒在祭祀中本来就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在诗人眼中 ,到了这个寒冷的时候,酒不仅 是用来在仪式中表达个人对祖先神明 的诚意 ,更 是一种可以温暖脾胃 ,振奋精神的安慰品。

  根据《说文解字》 ,在汉代 ,腊祭通常在冬至后 的第三个戌日举行。但如果冬至这天就 是戌日,那么就在冬至后第二个戌日举行 。因此具体 的日期是浮动 的 。虽然《礼记·郊特牲》有“天子大蜡八” 的写法 ,但这时还不是后世的腊八节。根据郑玄为《礼记·郊特牲》的注解,“天子大蜡八”意为在周天子的蜡祭上祭祀 的神有八种,既包括神农后稷,也包括祛除害兽 的猫虎神和掌管虫害的昆虫神,都与农事有关,也会祭祀包括灶神在内的家神 。傩祭也 是汉代腊祭仪式的一部分 ,舞者会佩戴傩面 ,以舞蹈仪式扮演传说角色,借此驱邪 。据《后汉书·礼仪志》载“先腊一日 ,大傩,谓之逐疫”。冬季抵抗力低下,容易出现流行疾病,古人在医药方面还不够昌明的前提下,寄希望于这样 的古老仪式活动 ,希望借助超越的力量保佑健康 。今天,傩面与傩舞已经成为了具有独特之美 的文化遗产 。

  到了南朝,《荆楚岁时记》 的记载中,腊祭 的日期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日期与后世 的腊八节就变成了同一天。腊日最主要 的活动变成了“村人并系细腰鼓 ,戴胡公头,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沐浴转除罪障” 。从“金刚力士”一词中,似乎已经可以看出佛教流行中国的影响 。并且在仪式上更加重视傩祭的部分,可能由于南朝随着人口南北迁徙,出现了较多的流行病 ,平均寿命不永,因此尤其重视健康。“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对于灶神 的祭祀也在南朝得以延续。

  最初,《荆楚岁时记》记载 的冬至会食用赤豆粥 ,是为了利用民俗中赤豆的驱邪法力来“禳疫” 。但随后 的腊祭中则没有食粥相关 的说法。一般认为腊八粥的习俗 是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与释迦牟尼在苦行中生命垂危时,被牧女施舍 的乳糜(一种类似牛奶饭 的食物)所救 ,之后成道 的传说有关。不少地区至今都有在腊月初八日食粥 、施粥 ,尤其是八宝粥的风俗 。掺入杂粮、果脯的粥 ,营养比单纯的白粥稍稍丰富 ,作为一种可以丰俭由人、普遍置办的节庆食物,逐渐取代了原本腊祭中肉 、酒作为祭品的地位 。但是时到今日,每逢腊月 ,还是有不少人家会预备腊肠 、腊肉、酒酿 、泡菜 、腊八蒜 ,炖上一锅热气腾腾 的羊肉 ,这里面还 是可以看到上古先民“腊祭”风俗的影子。

  虽然说小寒在中国很少有独特的饮食节俗 ,但是当中国的节令文化传向海对岸 的日本以后,使日本有了一个错位 的小寒饮食 ,就 是“七草粥”,在粥中加入七种早春野菜 。名字与腊八粥很像 ,时节也相近,但它其实来自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人日(正月七日)食用“人日七样菜” 的风俗,这个风俗可以上溯至汉代,至今在客家人中还保留着 。七样菜的品目略有所不同。出现这样的“移花接木” ,是因为日本在进入现代以后停用了旧历 ,旧历 的风俗全都改为新历进行 。这就导致了一些错乱 ,比如新历 的元宵节看不到满月 。相应的,本该在旧历“人日”食用 的七样菜,也只好改为公历 的1月7日食用 。小寒恰好是从公历的1月5日至7日间算起 ,经常会与人日重叠。中国 的人日七样菜中有芹,日本的七草中也保留了芹。在日本根据当地物候改编 的日本七十二候里 ,小寒的初候就是“芹乃荣” ,则“七草粥”虽然错位 ,也算 是小寒特色 的饮食文化之一了 。

  寒冷是小寒节气最大 的特点,御寒变得重要

  小寒名为“小”寒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的解释 ,是“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 。”前人认为 ,冬寒、夏暑都该 是一月之中由小向大变化 的 ,因此将位于月头 的节气小寒 、小暑用“小”来起名,将位于月中的中气大寒、大暑用“大”来命名。

  虽然名为小寒 ,其实寒一点也不小 。北宋 的经学家刘敞,也就 是前文提到的刘攽的哥哥,在一个小寒时节 ,冷得实在受不了,写了一首诗来吐槽 ,开头第一句就说“阴老疑龙战”(《同黄子温小寒》) 。这话今天乍看有些难懂,意思却简单 。“龙战” 是“坤”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坤卦纯是阴爻,上六爻意味着纯阴发展到了极点,意思就 是:今天这根本不 是两根阳爻的小寒天气 ,而是冷到了极点 的极点 ,比冷还要冷,简直让人怀疑是坤卦上六爻才会有 的天气嘛!——这确实是经学家才会作出的形容了 。

  俗谚云“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寒冷 的天气,才 是小寒节气最大的特点 。也正因此,御寒变得重要。古代的防寒手段还是非常有限。壁炉 、火墙虽然设计巧妙 ,但难得一见 。一般人还是只能靠火炉,还有“汤婆子”,黄庭坚说“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戏咏煖足瓶二首其一》),价格不菲 。白居易可能是最会取暖 的诗人,在家里搭了个北方民族的青毡帐 ,效果立竿见影 ,“砚温融冻墨 ,瓶暖变春泉”(《青毡帐二十韵》),还跟朋友刘禹锡写诗炫耀说“青毡帐暖喜微雪,红地炉深宜早寒”(《初冬即事呈梦得》)竟以微雪为可喜,以早寒为可宜 ,浑然忘了还有许多没有毡帐火炉 的人了 。到了阳春三月,要将这些御寒物事收起来,白居易还依依不舍地写了首《别毡帐火炉》 ,与它们话别 。至于那些没有毡帐火炉,也买不起汤婆子 的人,恐怕只能用接下来指日可待的春天来自我安慰 ,再忍一忍,再等一等,“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毕竟雁、鹊 、雉那些鸟类却都在为天气转暖做起准备了 ,花信风也吹起来了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馆员)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压大小单双平台赚钱软件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