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55世纪
55世纪2024-04-18

两岸夫妇的癸卯新春:愿两岸像我们一样相亲相爱******

  (新春见闻)两岸夫妇的癸卯新春:愿两岸像我们一样相亲相爱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电 题 :两岸夫妇 的癸卯新春:愿两岸像我们一样相亲相爱

  作者 朱贺

  “新 的一年,希望两岸像我们 的感情一样 ,越来越靠近 ,越来越亲密 。”近日,在北京定居的台湾青年林宇阳和来自西安 的太太王曼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 ,许多两岸夫妇像林宇阳和王曼一样 ,在这个春节假期返回台湾过年 ,感受一脉相承 的中华传统年俗。他们带着小家庭 的爱跨海而去 ,讲述着两岸融合发展 、走亲走近 的生动故事 。

  赠年礼:从头到脚 的心意

  春节前夕 ,林宇阳、王曼踏上了返台旅程 。林宇阳在行李箱中装了“比台湾口味更烈” 的大陆白酒 ,王曼则带了柿饼 、龙须酥等陕西特产 ,打算与亲友分享 。

  “回家 的机票太火爆 ,实在是一票难抢。”两岸夫妇王强、丁文蕴一样归乡心切。与家人在大陆团聚后 ,太太丁文蕴在正月初四带着一双儿女回到台湾。行李箱中 ,带去了王强为岳父岳母准备 的新年礼物——大陆产 的新款智能手机 。

  王强回忆 ,刚结婚时 ,两人常从台湾带回许多电子产品;最近几年 ,大陆的电子产品更新迭代迅速 ,在台湾也拥有较高知名度 ,特别受欢迎 。

  今年,台青林锦葳带着儿子梦梦回台北过年 ;为照顾小女儿圆圆 ,来自山东 的太太张舒和爸妈留在北京团圆 。回乡的行李箱中 ,张舒为台北的家人准备了各式礼物 ,海参等保养品是来自爸妈的心意 ,送给公婆的运动鞋、新衣服则延续“新年添新衣” 的习俗。“是从头到脚的心意 。”梦梦补充道。

  品年味 :两岸新春都一样

  往年新春,为与双方家人团聚 ,两岸夫妇们常在短暂 的假期中跨海奔波 。亲友们期盼团圆 的心情与热情难却 ,林宇阳和王曼 的行程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 ,两人都觉得“虽然累点,但还是很快乐” 。

  今年除夕,夫妇二人来到台北迪化街采买年货。购物 的人群熙熙攘攘 ,火红 的春联、各式各样 的花灯装点着大街小巷,让两人感受到和大陆一样的浓浓“年味儿” 。

  回忆从前和来自山东 的丈夫王强回乡过年,朋友们结伴去邻居家拜年 的场景让丁文蕴记忆犹新,“场面十分热闹 ,充满新春气氛”。台湾春节 的仪式感也令王强印象深刻:一家人定要围在一起吃顿年夜饭 ,人多到“一张桌子都坐不下”。他感受到 ,“很多习俗与大陆别无二致,这就 是两岸一家亲的生动体现” 。

  2020年回台湾过年 ,作为医务人员的王强和丁文蕴担忧疫情形势 ,正月初三便飞回北京待命。最近几年与家人在北京迎新春,则在“云端”同海峡对岸的亲友分享喜悦 。“按家庭传统 ,长辈会在除夕夜发红包 ,晚辈则要正式地向老人家拜年 ,”丁文蕴说 ,这是令小朋友最期待 、最兴奋的时刻 。

  新年愿望 :常走动,多来往

  除陪伴家人外 ,这个假期 ,林宇阳和王曼还安排了一场在台湾 的旅行。七年前二人相识于花莲的旅途中 ,如今期待旧地重游。

  过去一年,林宇阳重返校园深造,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王曼则坚持健身 ,重拾健康状态。如今在北京定居 ,两人 的生活比从前更精致,让居住 的胡同小屋“更有家 的感觉”。

  回台湾前 ,林锦葳和张舒的儿子梦梦画了一幅与春节有关的画 ,“一群兔子坐着鞭炮 ,告别满是老虎的山 ,象征着我们挥别旧年 ,迎来新年” 。

  孩子们成长 的速度越来越快 ,令林锦葳和张舒倍感欣慰 。他们把小朋友的生活点滴拍成短视频发在家庭群中,以便台北的家人及时关注。两人期待 ,随着疫情缓和 ,两岸亲友间 的走动更加方便。

  常回家看看 ,这也是王强和丁文蕴夫妇 的新年心愿,他们希望未来每年至少回台湾两趟,享受更多面对面的团圆。(完)

55世纪

光明文化周末 :母亲的厨房******

  作者:李秀萍

  冬日,乡下人家 的厨房,烧火做饭的热气和寒气交融在一起 ,雾气缭绕。清晨,我在睡眼惺忪之时听到锅碗瓢盆相互触碰 的声响 ,就知道母亲已经在厨房 的一片雾气中准备早饭了。

  我们家的厨房是母亲 的厨房 。母亲似乎永远都精力充沛地在厨房里忙碌着 ,为全家人准备一日三餐。她 的厨艺谈不上精湛 ,但她总 是力所能及地满足着全家人的口腹之欲。我品尝过天南海北 的许多美食,但偏偏钟情于寻常食物——母亲蒸 的馒头,烙 的油饼 。

  母亲蒸的白面馒头特别好吃,尤其是刚出锅 的 。母亲迅捷地揭开锅盖 ,馒头便赫然呈现在眼前 ,白白胖胖,热气腾腾。她捡出热馒头,双手来回倒换着放在小篮筐里。我忍不住抓起一个放到嘴里 ,嚼起来面香浓郁 。一些馒头下面没有屉布,面团膨胀时直接穿过蒸笼 的小孔,出锅后馒头下面便有了很多小凸起 。我就喜欢吃小凸起 ,挨个揪着吃 。

  母亲烙饼时我爱到厨房帮忙——帮着往灶膛里添柴 。柴不能随便添,玉米秸秆或 是稻草秸秆要轮换着添 ,还要控制好数量,以保证大铁锅温度适宜 。母亲烙饼我添柴,我配合得恰到好处 。新出锅的油饼让我垂涎 ,油汪汪,香喷喷 ,既酥脆又松软。母亲烙饼的手艺在亲戚中是出了名 的 ,但她还 是会问我好不好吃 ,我嘴巴忙着吞咽,顾不上说话 ,只能点头 。

  小时候最喜欢除夕那天厨房里煎炒烹炸 、热气腾腾 的景象。平时不下厨 的父亲登台亮相,一展身手 。香气透过门缝飘出来 ,我和弟弟悄悄溜进厨房,看见父亲手拿一把勺子 ,动作夸张地翻炒着,锅里腾起一股油烟 。母亲在灶下添柴,不时地递酱油 ,递白糖 ,递醋 ,递盐……两人呼来唤去 ,又转来转去,厨房里仿佛有千军万马 的喧嚣。弟弟馋得厉害,不时询问什么时候开饭。

  雏鸟终会长大,在广阔 的天地间独自飞翔。我和弟弟也有了自己 的家 ,自己 的生活 。从此 ,母亲的厨房沉寂了许多 。只有节假日时,全家齐聚一堂,厨房里才会重现昔日生机勃勃 的景象:大铁锅里炖着肉 ,电磁炉上煨着汤 ,煤气灶上炒着菜 。我们在厨房里各自施展厨艺 ,母亲在一旁看着,时不时地告诉我们各种调料 的位置。她心里应该很快乐吧。我从年少到现在 ,母亲和我说 的许多话——那些鼓励 的话 、劝慰的话,大多是在厨房里我们一起做饭时说的 。

  后来,母亲在我家帮我看护孩子多年,于是,我家 的厨房也成了母亲的厨房。母亲识字不多 ,但并不缺少生活智慧,说话做事讲究分寸,她通常征求我们的意见为孩子准备食物,也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有时下班晚了,疲惫不堪,饥肠辘辘 ,在昏黄 的暮色中 ,望见家里 的厨房亮着灯,便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待我推开家门,厨房里正飘出饭菜 的香气,还未等我坐定 ,母亲已经把饭菜摆在了餐桌上。

  母亲从一个厨房辗转到另一个厨房,交付了全身心的热忱 ,使得她常常忘记自己,也从不觉得单调乏味 。她把厨房当作自己的道场,演绎着她的情感与责任,她只希望她的孩子们能够积蓄力量 ,如鸟儿般从地面一跃而起 ,翱翔在生活之上 。母亲 的生活是简单 的 ,又是丰富 的 ; 是狭窄 的,又 是辽阔的。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6日 15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