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官方网站-55世纪官方网站
55世纪官方网站2023-01-31 16:05

光明文化周末 :泥墙小院记******

  作者 :梁衡

  在大城市里住了50年 的高楼,忽然怀念起当年在县城里住过 的那个平房小院了。

  河套农村通常 是没有院子的,平地起房,门前堆放些生产 、生活用品,就是一个家 。苏东坡云 :“此心安处 是吾乡。”这里有间房子就 是家 。大约 是因为原住民少,住户都 是上几辈从内地走西口过来 的,而最早的走西口是春去秋来 ,搭个窝棚 ,收几斗粮食就往回走 。后来逐渐有人定居,但仍 是流动性很大 ,向无砖墙瓦房 。我在农村劳动时住 的土房子,开门就是公路、农田 ,一片白云映蓝天,八百里河套在眼前。

  后来到县城工作,有了机关宿舍。但也不过是在城边空地上修几排平房 ,不像北京 的那种机关大院、部队大院 。其善后 的细节还得靠住户自己去完成 ,而我分到 的房子又是最西边的一间 ,紧靠大路 ,总得有个短墙来遮挡一下吧 。

  河套农村盖房基本不用砖,这里是千万年来形成的黄河冲积平原 ,最不缺的就是黄土 。秋后庄稼收罢,选一块平整的土地漫上水,待水渗进土还未干时 ,用石磙子将地碾平压瓷实了。再用一把齐头大铁锹如切豆腐一般,一脚踏下翻起一块湿土立于平地 ,横成行,竖成列,如士兵列队一般。秋阳融融 ,天高气爽,土块慢慢变干,这就 是起墙盖房的基本材料 ,当地名“坷垃” ,有俗语“坷垃碴墙墙不倒,光棍跳墙狗不咬”。我们住 的机关宿舍也是用坷垃垒成的,只不过多了几层青砖垫底 。

  怎么修院墙,这倒难不住我们 。常言道 :“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我们这一群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老五届大学生,本来就是有难共当 ,有事帮忙 的。朋友圈子里有一位叫杜逵,比我大八岁 ,早分配来几年 ,人地两熟,是我们这几个城市学生娃“荒野求生” 的主心骨,大家都叫他老杜。老杜虎背熊腰,孔武粗壮 ,在农村长大,放羊割草打兔子 ,无所不能 ,在大学运动会上还拿过十项全能第一名。他极有趣,用方言讲故事 ,笑得你眼泪直流 ,而要讲起山村鬼故事,又让你毛骨悚然 ,夜晚不敢出门 。老杜很热心,新房善后这样的事自然 是不请自到。我们从河边拉回了一车土 ,七手八脚浇水和泥 ,自制了一批土坯 ,晒干后垒了墙 ,还留出一个缺口 ,用废木条钉了一个篱笆门。靠南墙根又盖了“凉房”(土冰箱) ,北窗下垒了“炭仓”(当地烧大块煤,不说“煤”而曰“炭”)。晨昏出入 ,鸟鸣雀噪,居然也有了家 的味道 。

  虽然有了工作 ,却专业不对口 ,不免胸中郁闷,人闲岁月长。垒墙的成功倒勾起了我对泥瓦活 的兴趣。碰巧,看到一本推广农村节柴灶 的小册子 ,便又动了改灶 的念头。虽然 是干部宿舍,但还是农村的格局,一盘东西大炕占了半间房 ,算 是卧室,隔墙厨房一个大灶一口大锅 ,烧开水及做饭菜 ,蒸 、煮 、炒、炸、烙都是它。传统老灶,火苗一着就被吸入炕洞 ,热利用率很低 。我就参照小册子找来一个废脸盆 ,去底坐于火上 ,成夹层炉膛。兵法云 :“围三缺一 。”在盆的左、右、后三处各开一个洞,逼着火苗反向舔锅底一圈后再从夹层里抽走 。这即小学自然课上学过的水管锅炉原理。新灶盘成后 ,加一铲煤,火焰呼呼作响 ,烧开一锅水节省一小半时间,一炮打响。我不禁大喜 ,就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

  我忙邀圈里的朋友来家吃饭,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炫耀我的发明 。厨房新改灶 ,门外新垒墙 ,在那个吃饭要粮票 、穿衣要布票、学非所用的年代 ,这点新玩意足可以让人快乐好几天 。当时又正逢大家结婚成家的年龄 ,我就常被请去给新房改灶,沾沾自喜,风光一时。干活时一般 是新郎打下手,手上忙,嘴上也不能闲着,谈论最多 的自然 是新人们的恋爱故事 。那时讲成分,说出身 ,大学生社会地位低,虎落平阳,在县城里找个对象都不容易 。我印象最深 的一次 是 ,新郎本科中文系毕业 ,却找了一个初中文化的县妇联主任。现在看来很不般配,但新郎说 :“就这,她还通过县委组织部调阅了爷 的档案 ,把我的三代出身都查了个遍。”我打趣说:“你走西口,落魄于此,居然抱得一个妇联主任归,该知足了 !”

  当然 ,小日子 的全部绝不止于垒墙盘灶,最重要的还 是学会怎么吃。塞外冬长,土豆、白菜吃半年。在村里劳动时,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吃的第一口新菜是七月十五日摘 的西葫芦 。这在北京已 是盛夏,而西葫芦也应该算 是秋菜了 。冬储菜 的品种很单调 ,主要 是土豆、白菜 。地上挖一深窖 ,放入其中 ,窖口覆以厚稻草和棉门帘。而腌菜则主要用白菜、雪里蕻。办法也很粗放,将白菜去外帮整棵码入水缸中,一层菜一层盐,讲究用大粒盐而不得用粉状盐。我至今也不明白 ,盐 的化学成分一样 ,为什么还要挑特定 的外形。我怀疑就像鲁迅在《父亲的病》里说 的,蟋蟀必须是原配 ,似乎昆虫要贞洁才能配药 ,这盐也要不失童贞。雪里蕻则要多一道工序 ,洗净控干水,放在洗衣板上用盐粒揉搓后,再码入缸中 。到后来,又兴起一种盐水腌西红柿 。专拣秋后霜打已经不可能再熟的绿西红柿(名“拔蔓子果” ,意即最后一茬,连果带蔓子一起拔了)腌 ,为 的是便宜。那时市面上已经有了防腐剂 ,放入一小包半年不坏,青翠可人 ,很受欢迎。现在知道这如同毒药,绿的生西红柿 、防腐剂对人体都有害 ,可当时是一种穷快乐 。秋风送爽,挖窖腌菜真忙 ,颇有点“深挖洞,广积粮” 的气派 。到隆冬季节就少出门了,三五好友“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转眼冬去春来 ,院子里残雪渐存无几,柳梢也染上了一抹新绿 。一天我正隔着玻璃窗伏案写稿,突然院子里传来一声呼叫:“小梁,不好了,你的院墙要倒!”我赶忙掷笔出门,说话的正是老杜 。只见他沿着墙来回走动,一边还用手摩挲着墙面。在两墙相接 的直角处,西墙向外倾斜 ,裂开一条上宽下窄 的大缝 ,犬牙交错 ,足可探进一个拳头 。我头皮发麻,惊出一身冷汗 ,这要是倒塌了,不但前功尽弃 ,还可能砸着行人 。老杜直摸着脑袋说 :“咋就给爷出了这档子事?”满脸的遗憾。一会儿又安慰我:“不咋 ,大不了到秋天推倒重来 。”我说 :“先看几天,实在不行,又得辛苦你。”

  这样大约有一周时间 ,我每天一起床就抬头看窗外,外出回来也先摸摸这墙。就这样日出日落 ,就像朱自清说 的,看着日光每天“伶伶俐俐”地跨过短墙,像做错了什么事慌慌地逃去。裂缝却还在加大 。终于我有了一个大发现,罪魁就 是这“伶伶俐俐” 的日光 。我房子的前面还有一排房 ,挡着短墙的东面 ,晒不上太阳,而西边 是一条空阔 的大道,西晒的阳光可以照到短墙西面 的墙根,冻土渐渐变软 ,墙就向西倾斜了。我立即跑去找老杜他们 ,报告这个重大发现。大家即刻来到现场会诊,多数人认为应立即拆掉 ,以绝隐患。我却认为既然是受热不匀惹 的祸,何不吃点偏饭 ,沿东面 的墙基开一道沟挖去冻土 ,让热气直接软化墙根 。众人哄笑 :“快不要给爷瞎想了,这是一堵上千斤重的墙,又不 是一根随风摆 的墙头草 。”我说 :“试试看 ,也许它还能自己摆回来。你们先留着力气,试验失败,秋天干活不迟。”我找来一把铁镐,沿东面的墙根小心地开了一条一尺宽 的浅沟,又在墙头立了一根垂直 的木棍,好作参照观测墙倾角的变化 。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五天后那墙竟开始向东一丝一丝地扳回,而且随着天气一天天变暖,那墙回心转意的速度也日渐加快,眼看就要破镜重圆 。我每天用铁铲小心清除沟内已软化 的冻土 ,好让温暖 的空气能直接亲吻冰凉 的墙脚。大约过了半个月 ,那斜墙不但回归正位 ,连直角处龇咧着 的土坷垃 ,竟也一块一块严丝合缝地重新咬合在一起。我大奇,谁道命运不由己?门口斜墙尚能直!今天晚上一定要用我的风火灶炖一锅酸菜猪肉粉条 ,和朋友来一场庆功宴 。墙歪自正 ,一时成了我们这个小区的新闻 ,常有人驻足或专门跑来观看 。直到半个世纪后,当时住在我前排 的田聪明已 是新华社社长 ,我们在京城又同住一个院子,他一见面就谈起这件往事 。

  在那些穷而平淡 的日子里 ,难得抓住这个快乐 的小尾巴,常作为茶余闲话 ,当然也少不了起哄。有的说:“你这个文科生 ,无师自通 ,投错了胎,该去学工 。”有 的说 :“你京城修道,又沙漠里练功 。你这身武功可以出国去承包比萨斜塔 的扶正了 。”若干年后我有机会出国到意大利 ,还真的专门去看了一回比萨斜塔。塔因太斜,已不许游人靠近 ,我在暮色苍茫中遥望塔影 ,想现代科技已经能平移一座大楼,能定向爆破一百多米高的烟囱,就不能定向注水 ,扳回这位固执 的斜塔老人 ?

  人 的命运就像飞鸟嘴里 的一粒种子,不知会跌落何处,又怎样生根发芽 。现在想起来,“文革”中我们被迫走西口 ,塞外安家 ,修墙改灶,就像小孩子过家家 。教育学上说,童年的游戏就是学习,而游戏是无所谓目的的 。我们在塞外六年,正好度过了一个社会人 的童年,正 是这些不经意的游戏,给我带来了童年的欢乐 。多年后,我这个文科生真的写了一本畅销书《数理化通俗演义》。难道这本书的胚芽早已埋在那堵斜墙和那个新灶的火苗里?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6日 15版)

55世纪官方网站

张伯礼院士揭秘“未阳人” :没“阳”或与这些因素有关******

  张伯礼院士揭秘“未阳人”——

  没“阳过”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无论没“阳过” 的人 ,还是已经“阳过” 的人,都不能放松警惕 ,要坚持科学佩戴口罩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要注意个人防护;在春节期间 ,尽量减少走亲访友、串门聚会 ;有基础病的高龄患者应及时接种疫苗和加强针 ;老人、孩子、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要尽量减少外出 ,避免感染或再次感染。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

  【答“疫”解惑】

  ◎本报记者 陈 曦

  随着各地新冠病毒感染高峰陆续过去,大部分人已经“阳康”或在“阳康”的路上 。不过也有部分人 ,正常上班 、生活,从始至终就没有“阳过”。

  不少人分析,没“阳过” 的人是身体好 ,免疫力高,不受病毒侵害 。也有人觉得,目前感觉自己还没“阳过”的人有的可能已经感染过了 ,只是身体没异样而已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

  做好防护 、接种疫苗或 是关键

  “抛开尚在研究探索中 的基因因素 ,理论上身体更健康的人群相对于体弱的人群更不易感染病毒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但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由于新冠病毒感染力较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与患者 的身体因素关系相对较小,而与采取 的防护措施是否完备 、生活习惯是否良好关系更大 。”

  看看没“阳过”的人群 ,其日常保护措施大都比较到位 ,能够做到科学佩戴口罩 、勤洗手 ,甚至随身携带酒精消毒,尽量避免与公共物品进行接触 ,减少摘下口罩 的次数 ;日常生活规律 ,均衡健康饮食,生活路线规律 ,避免前往人多的场所,不进行非必要的人员接触 ,不仅注意在工作单位的防范 ,也注意家庭内部 的消毒 。

  “此外,未感染人群中有相当数量 的人已经完成了新冠疫苗和加强针 的接种,对新冠病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降低了感染的概率 。”张伯礼说。

  不过张伯礼也表示 ,有些没“阳过”的人群 ,也可能 是感染后无明显症状表现,也可能 是没有及时进行核酸检测 。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1月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波疫情中 ,体感上没“阳过”可能存在很多情况 ,其中就包括有的人感染后没有出现症状, 是无症状感染者 。有的人在这波疫情之前就曾感染过,体内有抗体 ,而自己没注意到 。

  “无论没‘阳过’ 的人 ,还是已经‘阳过’ 的人,都不能放松警惕。”张伯礼提醒 ,要坚持科学佩戴口罩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要注意个人防护 ;在春节期间 ,尽量减少走亲访友 、串门聚会;有基础病的高龄患者应及时接种疫苗和加强针;老人、孩子、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感染或再次感染。

  “未阳人”的基因是否与众不同

  “当前 的确有研究表明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表面抗原与病毒 的结合能力有差异 ,有些能快速识别 、快速清除病毒 ;有些则与病毒结合不佳,使病毒在身体中更易复制传播。”张伯礼介绍。

  目前有专家团队在对疫苗有效性 的实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 ,白细胞表面抗原类型与新冠疫苗抗体应答和突破性感染风险之间存在关联 ,这表明 的确有一些人拥有特定基因型 ,使他们更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如HLA-DQB1*06等位基因。

  英国牛津大学一项覆盖1076名新冠疫苗接种者的研究表明 ,在新冠原始株和阿尔法变异株流行期间 ,携带这一基因 的人感染机会为未携带者的63% 。

  相对地 ,也有一些人拥有更容易感染

  且更容易发生重症 的基因,如HLA-B*46:01等位基因 。

  “这些基因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携带者数量均较低 ,所以绝大多数人既不具有易感基因也不具有抗感基因。”张伯礼说。

  “除此之外,白细胞 、干扰素 、T细胞 的相关调控,细胞 的ACE2受体发生突变或者受体先天缺乏也可能会影响新冠病毒 的易感性 ,从而降低感染概率。”张伯礼说,因此部分人群能够保持阴性并不能完全确定为基因因素,仍需要更多 的实验数据和临床资料的支持 。

  张伯礼表示,虽然“天选之子”的比例并不大 ,但 是其对未来疫苗和药物 的研发或将产生很大的帮助 ,也给未来的疫情防控策略及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也需要重视对这类“先天不感染者”的深入研究 。

  相关链接:

  面对新毒株

  没“阳过” 的人会比“阳康” 的人更脆弱吗

  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增大 ,没“阳过”的人如果面对新毒株会比“阳康”者更脆弱吗 ?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后 ,人体会产生抗体 。感染过新冠病毒后3到6个月内,一般不会二次感染。但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这时候,谁 的免疫力强,抗体水平下降得慢 ,谁就会获得更长时间 的“保护” 。

  感染后病情的轻重与病毒 的致病力有关。目前,奥密克戎各变异株的致病力相差无几。如果 是曾经“阳过”的人再次感染 ,病情可能会相对第一次感染更轻 。没“阳过” 的人感染 ,病情也会与其他人第一次感染时程度类似。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官方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