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信平台官网_ - MBA智库 - MBA智库百科
彩信平台官网2024-02-06

彩信平台官网

(新春见闻)复兴号折叠时空 成都与大凉山“双向奔赴”******

  中新社凉山1月17日电 题:复兴号折叠时空 成都与大凉山“双向奔赴”

  中新社记者 王鹏

  17日上午11点 ,经过3小时车程 ,一列复兴号动车缓缓停靠西昌西站,站台瞬间拥挤起来。成都游客姜亮一家四口走进阳光里,开始了春节度假 。“我们就是来大凉山晒太阳 的 !”他笑着说 。

  1个多小时后 ,彝族青年拉冲坐上同一列动车 ,向400多公里外 的成都疾驰而去。春节临近 ,这位舞蹈演员要去省城参加表演。他透露,随着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 ,公司在成都的演艺业务多了起来 。

  2023年春运,开通不久 的新成昆铁路将时空距离折叠 ,成都至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 的火车旅行时间,由10多个小时缩短至3小时 ,造就了成都与大凉山的“双向奔赴”。

  列车上,遇到汉语讲得不好 的彝族老乡,26岁的彝族列车员吉克日古会用彝语进行交流。他说,这条铁路全线通车好几天后,仍不敢相信,“像做梦,因为凉山人对这条铁路渴望太久了 ,以前 的慢火车太慢了 。”

  吉克日古所说 的“慢火车”, 是建成于1970年、曾开创13项世界铁路之最 的成昆铁路。几十年来 ,它 是中国西南山区 的物流大通道 。开行于这条铁路上的绿皮火车 ,是彝族娃娃们 的“校车” ,也是彝族百姓 的“赶集车” ,更连接着山外 的世界 。

  “以前坐老成昆铁路到成都,要十几个小时,雨季经常断道,很不方便。”吉克日古说,随着时速160公里 的新成昆铁路全线开通 ,大凉山多了一条对外大通道 ,“外面的人更方便进来了解凉山 ,彝族人走出大山也更容易。”

  对成都市民姜亮来说 ,新成昆铁路 是一条“阳光旅游专列” 。“成都冬天阳光很少 ,很早就想来西昌晒太阳,但太折腾 。”他说,复兴号把大凉山和成都连接了起来,使“好耍” 的成都人到西昌旅游成为一种日常 ,“周末想走就走” 。

  成都人涌入大凉山,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大量客源 。在邛海边经营民宿 的林帆说,自新成昆铁路去年12月26日全线通车 ,酒店几乎每天满房,绝大多数客人来自成都,春节假期也早已订满 。

  这场“双向奔赴”,对成都人来说也许是多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出行更便捷。但对大凉山的彝族人来说,意味着更多。

  “大山外的人能进来 ,大山里 的人能出去 。”在彝族姑娘曾静看来 ,虽已摆脱贫困,但对彝族人来说,“这 是一条通向更广阔的世界的路”。

  长期在凉山表演的拉冲感触更深 。“以前去成都表演 ,火车慢 ,汽车堵,飞机贵 。现在3小时动车直达 ,超级方便。”这位23岁 的彝族青年,今年可能将第一次在成都过年,“也许以后我们还会去北京表演 。”说起未来生活 ,他眼里闪着光。

  新成昆铁路的受欢迎程度 ,从车票销量可窥一斑。列车长高翔透露 ,通车以来一直是“春运状态”,每天十余趟成都往返西昌的动车均满员 ,需提前几天抢票。吉克日古也告诉记者 ,通车以来 ,很多彝族乡亲好友问他,“日古 ,我怎么买不到票?你能帮我买到吗 ?”

  从小在彝族村落长大的吉克日古,求学时常乘坐慢火车 ,正是看到制服笔挺的列车员,才立志去铁路工作 。如今已穿上制服成为复兴号列车员 的他 ,知道自己的故事被很多彝族乡亲用来鼓励娃娃 ,“好好读书,像吉克日古一样 ,长大后去大山外 的世界 。”(完)

中新社70年丨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怎样“炼”成的 ?******

  2017年 ,我曾在由海外华媒人参与的“我与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征文活动后结集出版的《家园》一书 的序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

  “回家的路途 是最美 的诗行。

  我们定期聚首 :南京、长沙、武汉 、成都、上海 、重庆 、青岛、贵阳 、福州……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每两年如期而至。

  论坛 是我们华媒人自己 的精神家园 , 是奔波再远也要赶赴的盛会, 是忙碌纷扰中不曾忘记的约定,是新朋故友欢笑畅叙 的节日,是故乡的一声召唤和心中 的一份企盼。”

  “家园”,是多年来海外华媒人对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的“昵称” ,也 是我多年来同华媒人交往相处而触摸到 的他们的共同心声。

  由中新社发起举办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先后在南京(2001) 、 长沙(2003)、武汉(2005) 、成都(2007) 、上海(2009) 、重庆(2011)、青岛(2013)、贵阳(2015) 、福州(2017) 、石家庄(2019)连续成功举办十届。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看望出席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代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看望出席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代表

  经过近20年 的淬炼打磨,已历十届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为中新社进一步创新与海外华媒交流与合作机制 ,广泛联系全球华文媒体 ,致力于建设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起到重要作用。也获得世界范围内华文媒体同行广泛和高度 的认可 ,形成了较高 的品牌效应 ,并被列入国家级对外传播交流的重要平台 。

  本人作为从第一届到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会务工作 的直接参与者和亲历者,见证了论坛从播种 、发芽、浇水、施肥、培土、开花 、结果的整个成长过程。

  在中新社成立70周年之际 ,谨以此文记录“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发展历程中 的几个片断 。

  “长长久久”“六六顺”

  2000年秋季,加拿大 的一位华文媒体朋友邀请我和同事参加10月份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的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第二届年会。

  这个由在加拿大攻读新闻学博士 的一位中国留学生筹备张罗的“协会”是由美加地区的几十家华文媒体组成 的一个松散性协会 ,有美加地区 的30多位华媒人和几位华文作家一起聚会交流,年会正式会议仅半天时间。

  是次会议结束前当大家谈论下届年会在何地举行的话题时,我贸然建议并希望下届会议 是否可以考虑在中国召开。

  回国后,我们写了一份调研报告 ,向当时主持中新社日常工作 的郭招金总编辑汇报 。经过中新社社委会研究 ,我社决定另起炉灶 ,自己主办一次华文媒体的国际会议 。

  中新社社委会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共识:若要办会就办一个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并颇具规格和档次 的国际会议;社委会决定由我具体负责筹划此事,社里举全社之力支持。

  经过充分酝酿和广泛征求意见,我社决定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于 2001年9月16—18日在南京召开。

  值得一提 的 是,论坛会期“9·16—9·18”也 是一组非常吉利 的数字,寓意“长长久久”“六六顺”“八八发”。

  “9·16”遭遇“9·11”

  2001年9月10日 ,我和总社一行工作人员提前到达南京 ,驻进南京中山陵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作会议筹备接待工作 的“最后冲刺” 。

  天有不测风云 。正当我们满怀信心盼着论坛举办 的日子快点到来时 ,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 的大事 。

  9月11日深夜11点多,当一天紧张的工作结束后,我已经躺上床。突然接到郭招金总编辑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小夏啊 ,出大事了!”

  我一阵惊讶:“什么事呀?”郭招金总编辑说 :“美国刚刚发生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 !……你考虑一下,我们这个会还能不能开?要不要临时取消,延期……”

  这晴天霹雳无疑如一记闷棍重重地打在我头上,当时头“嗡”的一下被炸蒙,几乎失去知觉 ,全身瘫软 ,气力全无 ,一想到经过近一年辛苦筹备的会有可能会流产,便如万箭穿心。

  20多年前 ,网络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当晚我随即打开房间电视,看到凤凰卫视滚动播报美国世贸中心遭恐怖袭击 的画面时,心情沉重。

  深夜12点多,我又拿起电话对郭招金总编辑说 ,海外代表的机票都已订好,还有部分代表已提前到达中国 ,准备15号就到南京报到;南京方面的会务准备也进入倒计时阶段……郭招金总编辑劝我早点休息:“晚上你再考虑一下,我们明天早上再作决定。”

  那一夜我思绪万千 ,翻来覆去 ,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我把自己 的想法再次告诉了郭招金总编辑 ,强烈而又坚定地表示 ,“9·11”事件对大会的如期召开虽然有较大影响,但影响也 是有限和可控的,建议会议照常开 ,能来多少代表是多少 ,开弓没有回头箭。

  9月12日上午社里经过反复研究、评估 ,最终决定会议还 是如期举行,顿时我凝重 的心情轻松了好多 。

▲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于2001年9月16日在南京召开▲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于2001年9月16日在南京召开

  由于首届华文传媒论坛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受邀的海外代表非常珍视参加论坛 的机会 。遗憾 的 是受美国“9·11”恐袭事件影响 ,许多航班停飞或缓飞 ,美国约有二十多名代表受此影响未能参会 。

  但大多数代表并未受此影响,一些代表在“9·11”之前就离开美国回大陆探亲访友 ,更有一些代表历经艰辛 ,经过多次转机才来到中国 。

  “9·11”恐怖袭击至今已20多年了 ,但至今我还仍然记得有几位美洲地区 的华媒代表为参加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而不辞辛劳 ,跨越千山万水、奔波五洲四海 ,绕了大半个地球 ,怀着执着、虔诚之心来参加论坛 的感人情景……

  美国《世界日报》(旧金山版)时任总编辑陈裕如先生在“9·11”后的旧金山时间9月16日 ,搭乘旧金山恢复航班后 的第一班飞机于北京时间9月17日赶到台北,在台北又遇台风滞留一天 ,18日才转乘飞机于当日下午15点赶到南京 。

  为满足陈裕如先生与论坛“见上一面” 的心情 ,我们工作人员派车从南京禄口机场直接将他接到大会会场 ,而此时论坛已进行到闭幕式环节 。

  当长途跋涉坐了20多个小时飞机,拖着行李箱,风尘仆仆满头大汗一脸疲惫而又面带微笑 的陈裕如先生出现在论坛闭幕式会场时 ,全体代表顿时起立 ,为他鼓掌致敬并流下感动 的眼泪 。

  另一件令人记忆犹新 的事 是 :因受“9·11”美国部分航班停飞、延飞的影响,巴拿马《侨声日报》社时任社长古文源先生为了按时赶到南京参会 ,避道美国而绕道欧洲换了五趟飞机,用了四天的时间辗转经过四个国家和地区 ,绕了半个地球才到达南京参会 。

  世界华文媒体的“武林大会”

  2001年9月16-18日 ,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如期在南京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130多家境外媒体的150多人与会 。

  海外主要华文媒体的代表基本到齐 ,且与会者都 是华文媒体 的董事长、总裁、社长 、总编辑。

  在论坛开幕式当天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会见与会代表,合影留念并发表重要讲话 。

  会议开得热烈成功 ,海外参会代表非常兴奋 。在论坛闭幕式上 ,时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兼中国新闻社社长刘泽彭郑重宣布 ,两年后中新社将举办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时 ,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 的掌声 。

  首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认可。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说:“中新社办这样一个论坛,邀集世界华文媒体 ,可说 是世界华文媒体 的武林大会 ,在这个大会上彼此交流理念 、分享快乐和辛劳 。”

  牵手世界 见证时代

  经过近20年的淬炼打磨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已成为在世界华文传媒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精品和品牌工程 。

  为保持论坛的品牌形象 ,我社不断完善和改进论坛 的内容和形式,坚持精益求精 、不断打磨、服务为上 、创新引领的理念 ,使论坛朝着权威、高端 、专业 、精品方向发展 ,力争做到可被模仿,但无法超越的境地。

  首届论坛在南京举办时,仅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130多家境外媒体的150多名代表参会。

  其后参加每届论坛的代表和国家地区 的数目快速增加,到第九和第十届论坛时 ,已有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 的430多家媒体的460位代表参会 ,体现出论坛广泛 的参与性 、活跃度,以及规模大 、参会范围广 、人数多、传媒类别齐全的特点 。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夏春平与老朋友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相会▲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夏春平与老朋友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相会

  历届论坛设置 的主题都聚焦中国发展 ,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总体大局。从第一届到第十届论坛 的主题分别 是 :

  “面对新世纪的华文媒体”(2001)

  “沟通·合作·发展”(2003)

  “全球中国热中 的海外华文媒体”(2005)

  “华文媒体与和谐世界”(2007)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海外华文媒体”(2009)

  “国际话语体系中 的华文媒体”(2011)

  “中国梦——世界变局与华文媒体的新使命”(2013)

  “海外华文媒体200年——薪火传承与时代担当”(2015)

  “一带一路与华文媒体新发展”(2017)

  “牵手世界 见证时代——华文媒体 的中国故事”(2019)

  充分体现出论坛“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轨迹。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

  精神家园和励志“加油站”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不仅仅是一个庄重严肃“高大上”的会议 ,也是一个充满温馨和情感 的家园 。

  在论坛的长期打造过程中,我社时时牢记在将论坛打造成一个知名 的国际交流平台的同时 ,也用心赋予它更多人文情怀元素 ,让论坛成为海外华媒人 的精神家园和励志“加油站”,希望华文媒体在世界舆论场的百花园中鲜艳怒放,永不凋谢 。

  长期以来,遍布五大洲的华文媒体同仁数十年如一日耕耘在华文媒体这块土地上 ,上下求索,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贡献良多 ,居功甚伟。

  为铭记那些长期在海外为华文媒体 的耕耘而默默奉献 的老一辈华媒人 ,我们在几届论坛上设计了“嘉奖”致敬环节。

  在第六届论坛上 ,大会首次设立“资深华媒人荣誉奖”,并专门举办颁奖晚会 。

  会上我社向长期从事华文媒体事业 ,从业超过 40年的 9 位海外华媒代表颁发奖状 ,对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倾情奉献华媒事业表示致敬 ,并希望借此激励华文媒体新生力量秉承传统 ,继往开来 ,推动海外华文媒体事业薪火相传,代代相承 。

  在颁奖晚会上首获殊荣的华文媒体代表分别作了感人至深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深切共鸣。泰国《世界日报》社长黄根和说 :“今天的获奖使我对媒体工作更有责任感,也让我更热爱这份工作。我愿以‘一日媒体人,一世媒体人’ 的意志,继续在泰国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以及为民族融合作贡献 。”

▲“资深华媒人荣誉奖”颁奖仪式▲“资深华媒人荣誉奖”颁奖仪式

  有这样一群人 :从 2001 年到 2019 年无论他们有多忙,无论他们此前身处何方 ,总不负这场“回家”的约定。

  在2019 年举办 的第十届传媒论坛闭幕仪式上,我们特地设计了一个特别环节 ,为近20年来连续10届参加论坛的12位海外华媒代表颁发“老十届”特别致敬奖。

  “老十届”特别致敬奖在华媒代表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中新社同论坛及海外华媒之间 的黏性 。

  日本《中文导报》社长杨文凯表示:“作为华媒的一员 ,我始终抱着学习 的态度参与历届论坛 ,我有幸参加了十届论坛,能成为华文传媒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与有荣焉。”

  已八十多岁 的美国《华府新闻报》主编徐崇民先生用“十全十美”来总结自己参与历届论坛 的感受 :“从第一届论坛到第十届论坛 ,每届论坛 的主题均契合中国当下 的发展和全体华文媒体的发展趋势 ,为海外华文媒体打开了一扇近距离了解中国的观察之门。”

▲夏春平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 的工作照▲夏春平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的工作照

  作者:夏春平(中新社原副社长、副总编辑)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彩信平台官网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