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vII - - (中国)企业百科
彩神vII2023-01-31 16:05

学习实习两不误 “线上留学”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疫情时期跨国留学 有人边学习边实习 有人重归国内校园

  “线上留学” 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随着各国疫情防控政策 的调整 ,受疫情影响 的留学生群体 ,终于回归了正常生活 。

  他们有人正忙着办理新 的签证,为 的 是去陌生校园参加毕业典礼;也有人已迅速回归“正轨” ,完美融入线下学习 ;还有人正为过去的线上学习清理积弊 ,为未来的学业方向做好规划……

  回望过去三年,特殊 的跨国求学过程中 ,这批留学生也有自己的独特收获 。

  三年“线上留学” 学习实习两不误

  近来,Mia正忙着筹备申请新的澳洲签证,以赶赴悉尼大学参加毕业典礼。不久后,她将第一次踏入悉尼大学校园,在那里穿上硕士服 ,戴上硕士帽 ,告别自己的研究生生涯 。

  Mia本科就读于南澳大学电影学专业。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响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禁止持有学生签证的境外人员入境 。彼时 ,正读大二 的Mia在圣诞假期返回中国,开启了“线上留学”生活。

  Mia 的每一门课均需要同时参与两种形式 的课程 :一种是讲座类大课,另一种是20人左右 的讨论课。“网课期间,讨论在线上平台进行 ,讲座类课程的教授则会将课程录制好上传系统,供学生自主观看 。直至现在 ,即使大部分学校已经恢复了线下面授 ,一些教授仍会沿用当年 的录播课程 ,供新一届选课 的学生观看学习 。”Mia说 。

  本科毕业后 ,Mia拿到了悉尼大学一年制的研究生offer 。与从前本土学生居多 的南澳大学相比,悉尼大学多数研究生来自世界各地 。为解决大量学生 的网课问题 ,学校设置了24小时国际热线,对远程服务也进行了显著优化。

  虽然有部分拍摄课因条件受限无法照常进行,Mia只得换成理论类课程 ,但其他实操课程 ,Mia可以在共享屏幕观看导师 的演示。有操作困惑时 ,还可以请求导师远程操控自己的电脑 ,示范剪辑、特效等。所以Mia觉得“线上留学”进行得颇为顺利 。

  于 是,当疫情形势有所变化时 ,Mia做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同学 的选择:她没有返回澳洲 ,而是选择留在国内继续上网课,“一 是考虑到租房等事宜会耗费额外 的时间以及金钱成本,二是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 ,实习经历更重要。”

  而过去三年持续 的“线上留学”,算是给Mia带来了绝佳 的实习体验。

  整个疫情期间,Mia一边完成澳洲的网课学业,一边在互联网大厂进行较长时间 的实习。Mia负责 的大多是海外运营工作 ,通过分析公司在国内业务上 的成功经验 ,制定适配海外用户的方案 ,用英语输出给海外负责市场 的同事。除了娴熟 的英语,在海外两年半 的跨文化经历也使Mia在处理实习工作时较易上手。

  “我所在 的岗位办公时间比较灵活 ,一般每周到岗3天至4天 ,有课时我会停下工作在工位上上课,下课后再继续完成实习老师布置 的工作 。” Mia说 ,如果课程时间较长 ,她就顺延自己 的下班时间 ,或用午休时间赶工作进度 。

  学业和实习平衡,需要强大 的时间管理能力 。Mia每学期至少修读四门课,每门课都需要撰写大量论文 。“论文的查重和评审十分严格 ,一旦写不好可能导致整门课挂掉 ,还要支付将近3万人民币的重修费,所以要特别认真完成。”Mia说 。

  悉尼时间比北京早两个小时 ,为避免因时差导致自己错过提交论文的deadline ,Mia的手机锁屏上醒目显示着两个时间。由于工作中需要频繁联络身处印尼地区 的同事 ,Mia的手机上也会另外标注雅加达(印尼当地)时间 。在三个时区间切换 ,拥有“双重身份” 的Mia忙得不亦乐乎。

  三年的“线上留学”,Mia折叠了自己的时空,超额收获了专业知识和实习经验 。在尝试了海外运营、本土电商运营等实习工作后,Mia确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在海外运营领域深耕。“这三年一边学习一边实习 ,我看到自己的核心优势:一是作为留学生,有丰富 的跨文化经验;二是在实践中 ,深刻感受到海外市场拓展的可行性;三 是结识了很多行业人脉,较易获得内推机会 ,有利于春招时顺利入职。”

  为防“自闭” 到手机维修店兼职

  英国全面放开后,再希恢复了正常 的留学生活。由于之前线下课上的积极发言 ,这个申请季,再希拿到了教授的推荐信 ,她正在准备申请读研 的学校,也开始期待下一段精彩 的留学之旅。

  从再希的住处步行到学校,大约需要15分钟。格拉斯哥地势起伏大,往常去学校上课 ,再希都要攀爬一座陡峭的山坡,赶到教室时总会气喘吁吁 ,这也加重了她“早八”上课的疲惫。网课期间,再希省去了大体力消耗 ,甚至都不必起床梳洗 ,躲在被窝里 、捧着电脑就可以开始上网课了。

  再希回忆 ,在网课阶段 ,教授会将lecture大课录播上传校内系统,供学生自行观看 。再希一般会选择在下午时段开设的互动课,而在晚上时段听录播课。那段时间 ,她的生物钟完全处于昼夜颠倒状态 。“下午醒来后参与一节持续一两个小时的讨论课,下课玩玩手机,晚上10点钟左右再开始观看教授上传 的lecture ,然后写写论文,学习到早晨六七点,再去睡觉 。”再希说。

  幸运的 是 ,教授上传的录播课都有添加字幕,“我会在自己 的电脑上安装插件,将字幕翻译成中文 ,帮助自己理解教授讲述的内容。”此外,再希也可以随时暂停老师的课程,多次观看回放 。再希调侃,线上听录播课,能听懂 的内容 是线下课 的两倍,所以她希望录播课永远存在。

  那段时间 ,唯一能让再希在早晨醒来 的事情,就是补充生活物资。封控期间 ,再希无法前往超市买菜、购物 ,一切需要在手机上先预约 ,提前几天甚至几周 ,预定某一时间段由超市工作人员配送上门 。而那也成了封控期再希与外界打交道的唯一机会。

  网课期间,由于无法出门聚餐 ,再希的娱乐时间也基本靠手机打发。“这 是我第一次觉得 ,手机也有玩腻的一天。”来回滑动小小 的屏幕,没有任何一个软件能刷出感兴趣的内容,这种生活让再希觉得有些“自闭” 。

  为了充实自己 ,再希决定前往伦敦实习 。在通过投简历 、面试等关卡后,再希坐上了火车 ,辗转6个小时来到了伦敦的住处,可公司却通知她 ,目前尚未恢复线下工作,线上完成实习即可。

  为了缓解烦闷 ,机缘巧合下,再希在伦敦大学学院附近找到了一份手机维修店的兼职 。因为时常有中国留学生光顾 ,开店 的印度老板希望可以找中国留学生来“撑住店面”。再希主要负责前台中文客服兼新媒体运营 ,时常要在店里与顾客面对面沟通,帮顾客和老板扫清语言上 的障碍 。

  在这里 ,再希重新感受到了线下生活的“立体感”,也度过了来英国以来最温暖 的一段时光。印度老板会在再希生日时给她准备惊喜,还会把自家做 的传统印度美食带到店里邀请她一同享用 。下班聚餐后 的深夜 ,老板会在伦敦空无一人 的街道上骑半个小时的摩托,把再希送回住处 。

  英国全面放开后,再希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心血来潮时,她会和男友一起自驾去格拉斯哥郊外看流星、去伦敦参加脱口秀比赛、去爱丁堡做朋友纪录片 的主角……由于线下课堂上的积极发言,这个申请季 ,再希拿到了教授 的推荐信,她正在准备申请读研的学校,也开始期待下一段精彩 的留学之旅。

  为和同学线下交流 决定交换回国内大学

  李屹染目前正在美国一所公立大学读大三 。而过去,她曾因为疫情选择过“曲线”留学 ,即交换回国内,以国外网课+国内线下学习 的模式 ,完成学业 。疫情下 ,这段特殊 的“中美切换”留学经历,李屹染觉得很珍贵 。

  “大一开学,还没来得及经历校园生活,就直接上网课了 。”那段经历 ,李屹染历历在目:因为网课不受时间地点束缚,起初的一个月 ,她住在海口,有电脑就能上课,这让她感觉很自由。“有一部分课程是录播,可以随时看,其余 的 是直播课,到点上就可以了 。”李屹染习惯每次把录播课攒到要做作业前一起看 ,可以连续看好几节课。

  渐渐地,“打开电脑是学校 ,关上电脑就是家。”李屹染有些抵触这种“真空” 的学习环境。“大部分时间都是家里留学,又因为我们都 是小班教学,没有太多 的中国课友,一开始也不太会和美国同学社交,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匹孤狼在学习 。”

  “小组作业,同学们大都不太情愿说话,也不愿意开摄像头 ,只有一个名字摆在线上会议屏幕上,一两个人张罗作业 ,其他人能闭麦就闭麦。”这样 的情况让李屹染感到完全和外界“零交流”。“我和大学同学都 是网友,很渴望和真实 的他们进行线下交流。”于是当李屹染看到学校开始留学交换报名时 ,她果断报名 ,到北京 的一所高校留学半学期。

  美国学校当时给选择交换 的学生两种选择 :完全(中国)线下上课 ,或者美国网课+中国线下 。她选择了后者——在国内大学完成两门课程 ,在线上完成其他课程 。“我所就读 的这所高校心理学很出色 ,我报名了社会心理学,还有一门 是艺术类课程电影赏析。”

  于 是,李屹染开启了“中美切换”的留学模式 :她和室友以留学生身份住在昌平校区 的学校宿舍里,每天乘坐学校的班车到市区上课 ,晚上回到宿舍,8点打开电脑链接美国课堂 。虽然在学费上有点“不划算”,但这次交换 ,给了她体验中美大学不同教学文化的机会 。

  国内校园给了李屹染期待已久 的校园体验。这段交换经历,李屹染觉得很珍贵 :“上高中时 ,摆在面前的 是要么出国 ,要么高考 。而这个特别 的经历让我体验到了自己没有选 的路到底 是什么样 的,我觉得很有意义。”

  在国内自建“留学空间” 度过“没有上午” 的一年

  回归正常的线下学习生活后 ,雨文在校园里偶然碰到了自己 的政治学科教授,一番面对面地沟通后 ,雨文不但解决了积攒已久 的困惑,还获得了宝贵的建议,调整了未来的专业方向 。

  随着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 ,美国校园采取线上同步网课教学模式 。尽管有少部分中国留学生为了抵达校园选择辗转到第三国入境 ,但考虑到疫情 的严重性 ,雨文还是“随大流”,决定在中国的家里“线上留学”,以完成第一学年 的学业。

  2020年开学前 ,考虑到线上留学 的昼夜颠倒会影响到家人 的正常生活,于 是她和几名同样需要“线上留学”的好友一起租了个房子 。暑假末 ,她和朋友们一起忙活装修。9月一开学 ,四个人一起搬进了亲手打造的“留学空间” 。

  开学后 ,雨文开始在北京 的晚间 ,上美国的早课 。每晚8点开始上课 ,下课后并不能马上休息,她要继续写论文 、交作业 ,和美国同学跨时区完成小组作业 ,在后半夜甚至是天亮去睡觉。睡到中午11点起床 , 是雨文第一学年的常态 。“没有上午,下午除了准备晚上的课程也做不了什么 ,所以感觉每天都过得很短 。”雨文一度感觉很煎熬,“很难保证有一个规律睡眠和固定 的学习状态的话 ,也没法把生活规划得很好。”

  大二这年,雨文终于回到了真实 的校园:在校园里邂逅丰富 的留学生活 ;和同学在图书馆里完成小组作业。她 的主修课程之一 是数学 ,“因为之前一年 ,很多数学课不提供线上直播 ,所以就没法选课 。”回到校园,雨文才上了第一节线性代数课 。

  一天,雨文在校园里偶遇了政治学科 的教授,聊到自己在一门课上的线上经历 :这所学校 的人文课程很多 是为美国政治系统设计,政治学科设置更偏向于对未来在联邦政府工作 的学生 ,作为国际学生 ,她对课程的设置 、关注点和观点存在困惑 。“老师非常耐心,他建议我考虑把研究重点换成亚洲问题研究。”雨文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这次偶遇 的交谈让我调整了更适合自己 的专业方向 ,线下面对面的交流氛围 是线上很难实现 的。”

  与此同时,雨文认为线上留学网课也给她带来了经验的增长 :一方面 ,隔着屏幕上课,压力会有点大,很难确定自己的真实水平 ,也不了解同学们都听懂了多少 ;另一方面,雨文也明白 ,网课帮助她相对顺利地拥有了课堂展示和演讲等必备技能 ,“尽管线上课程有大家注意力不聚焦 的问题,但这也给发表意见提供条件。做展示时 ,我可以写好文字内容 ,网课让我有充足的时间背诵稿件 ,在线上会议上点击‘举手’,心理压力不会太大 ,促使我在大一上网课的这一年养成了在课堂上多做分享 的习惯。”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王伊朵 孙显龙

  供图/受访者 统筹/林艳 张彬

彩神vII

小寒:大雁北飞 ,春日在望******

  紫禁城 的物候之小寒(摄影 :王琎)

  吴心怡

  ◆上古时候对于小寒 的物候 的观察 ,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代表阳气增长 的物候 。

  ◆小寒 是二十四节气中 的十二月节,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上古时代,每到十二月就会举行重大的祭祀,这就 是腊祭。

  ◆俗谚云“小寒大寒,冻作一团” ,寒冷的天气,才 是小寒节气最大 的特点 。也正因此 ,御寒变得重要。

  明天是小寒 ,一年之中倒数第二个节气 。字面上看,小寒、大寒 ,与小暑、大暑相对, 是因这时天气寒冷而得名 的。然而正 是这天寒地冻的时候 ,在古人眼中 ,阳气已经有所显露。《易乾凿度》中说 ,“天气三微而成著 ,三著而成体” ,郑玄对此举例说 :“冬至阳始生,积十五日至小寒为一著 ,至大寒为二著 ,至立春为三著 ,凡四十五日而成一节。”上古时候对于小寒 的物候的观察 ,也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代表阳气增长的物候。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小寒的三个物候生机勃勃

  根据《逸周书·时训解》与《礼记·月令》 的记载 ,小寒有三个共同物候 :

  一候“雁北乡” ,意为小寒开始 的第一日到第五日,大雁开始向北方飞去 。一般认为“乡”即是向,“北乡”即“北向”之意 。但古人也认为雁 的家乡在北方,事实上大雁 的产卵地也在北方 ,这种看法或许不 是巧合。小寒时节多与腊月重叠 ,腊月之后便是新年 ,游子有返乡的愿望 。而与此同时 ,在古人眼中,大雁在小寒时节 的迁徙 ,其实也是在启程返乡。

  由于雁足传书 的传说 ,在音书不通 的年代,北往 的大雁尤其寄托着羁旅者 的情思。传为才女蔡文姬沦落匈奴时期所作 的《胡笳十八拍》中就说“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向南称为“征”,向北称为“归”,雁旅行向南方 ,捎去她思念故乡 的琴曲,一得到汉地 的消息 ,便北归回家,将消息带回给她。因为小寒时节大雁北归 ,所以北宋的学者刘攽在小寒这天写诗给济州的朋友 ,便说“小寒渐有北归雁,话与飞翰同一过”(《寄王济州》),仿佛这诗是雁捎去 的一般。

  二候“鹊始巢” ,鹊开始修筑鸟巢 ,为繁衍做准备。说到小寒二候“鹊始巢” ,就不得不说到《诗经·召南·鹊巢》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 ,百两御之” 的诗句 。鹊有它 的巢 ,而鸤鸠(大杜鹃 ,一名布谷鸟)居住在其中 。作为一种寄生性鸟类,鸤鸠会将卵产在身形比自己更小 的鸟类的巢穴中 ,“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此 ,多用作贬义。杜甫的《杜鹃》说这种鸟“生子百鸟巢 ,百鸟不敢嗔 。仍为喂其子 ,礼若奉至尊” ,有讽喻 的意思在其中。但 是,《诗经》时代 的诗人并不将这当成一种罪恶 的行为来认识 ,而 是用这一现象引出一个热闹非凡 的贵族女子出嫁场景,盛大的车队伴随着她行进 。《齐诗》对此的解释 是 :“鹊以复至之月始作室家,鸤鸠因成事,天性如此也。”两者 的物性本就如此。鸠来到了鹊的家里 ,鸠这种鸟和所居巢穴中的鹊样子不同 ,却仿佛生活在一个家庭里 ,在上古诗人眼中如同两个家庭因为嫁娶重新组合,开启一段新的生活, 是婚姻的象征,富有喜气 。虽然都 是中国的文学作品 ,同一个自然界中 的动物现象 ,却可以用来比附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类行为 ,呈现完全不同 的情感色彩。

  三候“雉始雊”,雉 是山鸡,雊意为鸣叫 ,指雉鸡在这一时期开始鸣叫求偶 。王维《渭川田家》中的“雉雊麦苗秀”,写 的是初夏时节,麦苗秀穗 ,雉的鸣声让画面更加灵动 。小寒时节不似初夏 ,天寒地冻 ,雉鸡的鸣声显得更有生机。在中国古代 的天人感应思想中 ,雉雊也被视为具有某种灵性。《逸周书》说,“雉不始雊 ,国大水”,认为如果小寒时节第十一至十五天,野鸡没有开始鸣叫 ,那么第二年会有洪水灾难。并且,雉雊也讲究场合。《尚书》中《高宗肜日》《高宗之训》两篇 ,就与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次雉雊事件有关 。武丁时期 的某次祭祀中,一只雉鸡站在鼎 的耳上鸣叫,雉鸡突然出现在祭祀场合,还停留在尊贵 的礼器上 ,这被武丁认为 是某种不祥 的征兆。在武丁即位以前,在从仲丁到盘庚迁殷这段时期,商朝经历了“九世之乱”,王族不断为王位而争夺,原有 的继承制度遭到很大 的破坏 ,也难怪武丁在祭祀中见到雉雊 ,深感不安。祖己见状 ,趁机向武丁进谏 。根据《尚书大传》所述 ,“祖己曰:‘雉者野鸟也 ,不当升鼎。今升鼎者,欲为用也。远方将有来朝者乎 ?’故武丁内反诸己 ,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编发重译至者六国。”祖己将雉升鼎而雊解释为远国即将来朝,开解武丁,激励武丁反省自身 ,师法古代贤王,果然在三年后形成了《诗经·商颂·玄鸟》中“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的中兴局面 。虽说武丁将天人感应之说转化为奋发图强 的内驱力 ,今天看来迷信思想显然仍是不足取的 。武丁惊惶不定 ,是因为雉雊出现在鼎上 ,若是乡野一片肃杀时,忽然听到野鸟求偶的鸣叫声,当然 是一种赏心乐事 。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这三个生机勃勃 的物候 ,与“临”卦相对应 。临卦本身以泽上有地为形象 ,意味大吉大利。易学中有“卦气”之说 ,就是从六十四卦中选取了代表性 的十二卦,十二卦各有六爻,恰好可以对应一年中 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根据《卦气七十二候图》 ,在小寒以前,大雪到冬至的这段时间对应着“复”卦,一个阳爻上有六阴爻,意味着一阳来复,虽然近乎极阴,但有一缕阳气正在从下生长 。而小寒到大寒这段时间对应“临”卦 ,上有四阴爻,下有二阳爻,与“复”卦对比,阳气更进一步增长。临卦接下来就 是“泰”卦,也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阳开泰,预示着春 的到来 。

  梅花先趁小寒开 ,簌簌的花信风抚慰了多少人心

  小寒时节,鸟类返乡的返乡 ,求偶 的求偶 ,喜气洋洋。而在植物界 ,则悄悄吹起了“花信风”。“二十四番花信风” ,许多诗人曾直接或间接地用过这一句,指对应二十四种花期而来 的风。那么,到底这二十四种花期 是什么,从何时起 ,何时止?说法便莫衷一 是 。其实本来中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 ,不同地区的同一种花,绝无在同时间开放的道理 。一种流行最广 的说法,出自《蠡海集·气候类》 ,是从小寒算起 ,直至谷雨 ,一共四个月 ,每月二气六候 ,四个月共计一百二十日,二十四候 ,都以一花之风信应之 ,就成了“二十四番花信风” 。

  小寒时节 的花信,“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这其中最重要 的 是梅花 。“梅花先趁小寒开”,这 是南宋女作家朱淑真的诗句。古今关于“花信” 的说法,大多将梅花置于首位。其实养花 的人都知道,开花 的时机 ,与植物生长 的环境 、栽种手法和当年气候都关系密切,梅花实际开放 的时间,未必就早于山茶、水仙。但“花信风”特意以梅花为首,想来 是由于梅花在花卉中品格极高,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缘故。

  古今爱梅诗人 ,以陆游为最。“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放翁一生爱梅成痴,一生所作诗篇中 ,寻梅、赏梅 、惜梅之作众多 ,大有与梅花互为知己之意 ,自称“吾生也似梅花淡 ,燕未归来蝶不知”。他有一首《游前山》诗 :“兀兀无欢意,闲游未拟回 。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山雪堆僧衲 ,溪流动蛰雷 。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尘埃 。”兀兀不乐 ,杖藜闲游至前山,不想折返。踏踏的木屐声,惊扰了山中栖息 的雉鸡 ,不禁鸣叫飞起。而簌簌的花信风,带着沁人心脾的幽香,送来了山中梅花绽放 的消息。彼时陆游孤寂 的心灵 ,必定是被如期绽放 的梅花抚慰了吧。

  若是没有梅花 ,小寒时节也还可以赏雪 。文人赏雪 ,则不得不作诗。只作诗,似又太容易 ,于 是又发展出种种高难玩法。这其中就有所谓“禁体诗”,始于宋代欧阳修《雪》诗自注,事迹又见于苏东坡《聚星堂雪》小序,当时欧阳修在颍州,出了一个咏雪题目 ,“禁体物语”,也就 是说禁止出现那些常见的用来比附雪之样态 的字眼 ,那就是玉 、月、梨 、梅 、练 、絮 、白、舞等字。苏东坡评价欧阳公留下 的《雪》诗,“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 。而又因为苏东坡 的拟作中有句云“白战不许持寸铁”,禁体又得名“白战体”。大约三百年后 ,一个小寒的前夕 ,元末明初 的学者陶宗仪也写了一首咏雪 的“禁体诗”,题为《十一月廿七日雪赋禁体诗一首》 :“九冥裁剪密还稀 ,驴背旗亭索酒时。剡水怀人乘逸兴 ,梁园授简骋妍词 。小寒纪节欣相遇,瑞兆占年定可期 。莫塑狮儿供一笑 ,扫来煮茗快幽思 。”终究还是写得很平常 ,幸好这雪下得巧 ,恰逢小寒时节,使他顺利凑出两句对仗 的吉祥话来。

  错位 的“七草粥”,算是小寒特色 的饮食文化之一

  小寒 是二十四节气中 的十二月节,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不像清明的青团 ,夏至的面,冬至的饺子 ,小寒似乎少有特别规定必须要在这一天吃 的食物 。传说南京地区有在小寒时吃菜饭 的习俗,广东一些地区会吃糯米饭 ,但起源已很难考证 。小寒节俗在今天不是特别突出,这可能 是因为古时候在小寒前后经常会遇到两个异常隆重有仪式感 的节日 ,就 是腊祭与腊八节 。

  上古时代 ,每到十二月就会举行重大 的祭祀,这就 是腊祭 。腊祭与夏伏日 的伏祭 是一年中最重要 的两祭,合称“伏腊”。

  腊祭,“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曰腊” ,虽然命名不同,性质 是相同的 ,都 是用这一年富饶的收获去报答祖先与众多神明,“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礼记·郊特牲》) 。“腊” 的本意是干肉,趁天气寒冷干燥时,可以方便地将牲畜的肉类腊制,保存下来 。另一种说法见于《风俗通》,称腊与猎相通 ,可能与田猎文化有关,那么在祭祀中会使用肉类,也 是可以想象的了 。除了需要准备用作牺牲 的肉类,另一个不可缺少 的 是酒 。北齐的魏收有一首《腊节》诗:“凝寒迫清祀 ,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酒在祭祀中本来就 是非常重要 的角色,而在诗人眼中,到了这个寒冷的时候 ,酒不仅是用来在仪式中表达个人对祖先神明的诚意,更 是一种可以温暖脾胃,振奋精神 的安慰品 。

  根据《说文解字》 ,在汉代 ,腊祭通常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但如果冬至这天就 是戌日,那么就在冬至后第二个戌日举行。因此具体的日期 是浮动的 。虽然《礼记·郊特牲》有“天子大蜡八” 的写法,但这时还不 是后世的腊八节 。根据郑玄为《礼记·郊特牲》 的注解 ,“天子大蜡八”意为在周天子 的蜡祭上祭祀的神有八种 ,既包括神农后稷 ,也包括祛除害兽的猫虎神和掌管虫害 的昆虫神,都与农事有关 ,也会祭祀包括灶神在内 的家神 。傩祭也 是汉代腊祭仪式 的一部分,舞者会佩戴傩面 ,以舞蹈仪式扮演传说角色,借此驱邪 。据《后汉书·礼仪志》载“先腊一日 ,大傩 ,谓之逐疫” 。冬季抵抗力低下,容易出现流行疾病,古人在医药方面还不够昌明的前提下,寄希望于这样的古老仪式活动 ,希望借助超越 的力量保佑健康。今天,傩面与傩舞已经成为了具有独特之美的文化遗产 。

  到了南朝,《荆楚岁时记》 的记载中 ,腊祭 的日期发生了改变 ,变成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日期与后世 的腊八节就变成了同一天 。腊日最主要 的活动变成了“村人并系细腰鼓,戴胡公头,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从“金刚力士”一词中 ,似乎已经可以看出佛教流行中国 的影响。并且在仪式上更加重视傩祭的部分,可能由于南朝随着人口南北迁徙,出现了较多 的流行病,平均寿命不永 ,因此尤其重视健康。“其日 ,并以豚酒祭灶神” ,对于灶神 的祭祀也在南朝得以延续。

  最初,《荆楚岁时记》记载 的冬至会食用赤豆粥,是为了利用民俗中赤豆 的驱邪法力来“禳疫” 。但随后 的腊祭中则没有食粥相关的说法。一般认为腊八粥的习俗是受到了佛教文化 的影响 ,与释迦牟尼在苦行中生命垂危时,被牧女施舍 的乳糜(一种类似牛奶饭的食物)所救,之后成道 的传说有关 。不少地区至今都有在腊月初八日食粥 、施粥,尤其是八宝粥的风俗。掺入杂粮、果脯 的粥 ,营养比单纯 的白粥稍稍丰富,作为一种可以丰俭由人 、普遍置办 的节庆食物 ,逐渐取代了原本腊祭中肉 、酒作为祭品 的地位。但 是时到今日 ,每逢腊月,还 是有不少人家会预备腊肠 、腊肉、酒酿 、泡菜 、腊八蒜,炖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 ,这里面还是可以看到上古先民“腊祭”风俗的影子。

  虽然说小寒在中国很少有独特的饮食节俗,但是当中国 的节令文化传向海对岸 的日本以后 ,使日本有了一个错位的小寒饮食 ,就 是“七草粥”,在粥中加入七种早春野菜。名字与腊八粥很像,时节也相近,但它其实来自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人日(正月七日)食用“人日七样菜” 的风俗 ,这个风俗可以上溯至汉代 ,至今在客家人中还保留着 。七样菜 的品目略有所不同。出现这样的“移花接木”, 是因为日本在进入现代以后停用了旧历,旧历 的风俗全都改为新历进行。这就导致了一些错乱,比如新历的元宵节看不到满月。相应的 ,本该在旧历“人日”食用的七样菜,也只好改为公历 的1月7日食用 。小寒恰好 是从公历 的1月5日至7日间算起,经常会与人日重叠。中国 的人日七样菜中有芹 ,日本 的七草中也保留了芹。在日本根据当地物候改编的日本七十二候里 ,小寒的初候就 是“芹乃荣”,则“七草粥”虽然错位 ,也算是小寒特色 的饮食文化之一了 。

  寒冷是小寒节气最大 的特点,御寒变得重要

  小寒名为“小”寒,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的解释,是“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 。”前人认为,冬寒 、夏暑都该是一月之中由小向大变化 的,因此将位于月头的节气小寒 、小暑用“小”来起名 ,将位于月中的中气大寒、大暑用“大”来命名。

  虽然名为小寒 ,其实寒一点也不小。北宋 的经学家刘敞 ,也就 是前文提到 的刘攽 的哥哥,在一个小寒时节,冷得实在受不了 ,写了一首诗来吐槽 ,开头第一句就说“阴老疑龙战”(《同黄子温小寒》)。这话今天乍看有些难懂,意思却简单 。“龙战” 是“坤”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坤卦纯 是阴爻,上六爻意味着纯阴发展到了极点 ,意思就 是 :今天这根本不是两根阳爻的小寒天气,而 是冷到了极点 的极点,比冷还要冷 ,简直让人怀疑 是坤卦上六爻才会有 的天气嘛!——这确实是经学家才会作出 的形容了 。

  俗谚云“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寒冷 的天气,才 是小寒节气最大 的特点 。也正因此 ,御寒变得重要。古代的防寒手段还 是非常有限。壁炉、火墙虽然设计巧妙,但难得一见 。一般人还 是只能靠火炉 ,还有“汤婆子”,黄庭坚说“千金买脚婆 ,夜夜睡天明”(《戏咏煖足瓶二首其一》),价格不菲 。白居易可能是最会取暖 的诗人 ,在家里搭了个北方民族 的青毡帐 ,效果立竿见影 ,“砚温融冻墨 ,瓶暖变春泉”(《青毡帐二十韵》) ,还跟朋友刘禹锡写诗炫耀说“青毡帐暖喜微雪 ,红地炉深宜早寒”(《初冬即事呈梦得》)竟以微雪为可喜 ,以早寒为可宜,浑然忘了还有许多没有毡帐火炉 的人了 。到了阳春三月 ,要将这些御寒物事收起来 ,白居易还依依不舍地写了首《别毡帐火炉》 ,与它们话别 。至于那些没有毡帐火炉,也买不起汤婆子 的人 ,恐怕只能用接下来指日可待 的春天来自我安慰 ,再忍一忍,再等一等,“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毕竟雁 、鹊 、雉那些鸟类却都在为天气转暖做起准备了 ,花信风也吹起来了。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为文学博士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馆员)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vII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