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app- - (中国)百度热搜
大发app2024-03-28

大发app

东西问·解码兔年 | 李茜 :兔年说兔 ,谁是地球上兔子的“老祖先” ?******  编者按 :  “万物迎春送残腊 ,一年结局在今宵” 。中国传统 的兔年春节将至,历经疫情考验的人们心怀希冀。自2023年1月18日起 ,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特推出“解码兔年”系列稿 ,探究春节文化 、“双立春”等的意涵与影响。

  中新社北京1月21日电 题:兔年说兔,谁是地球上兔子的“老祖先” ?

  ——专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茜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2023年是中国传统 的癸卯兔年 。兔子以其活泼好动的特点 ,颇受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可爱的兔子如何起源演化而来?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古生物学界关注 ,也引发诸多争议,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野外考察队在安徽潜山约6200万年前地层中发现并命名为“安徽模鼠兔”的化石,研究确认它 是兔子的祖先类型 ,才平息了兔子起源争论 。

  安徽模鼠兔何以成为“兔祖先”?其后又经历了怎样 的演化过程 ?研究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兔年到来之际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茜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兔年说兔 ,科普揭秘兔子的“前世今生”。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视频 :【东西问】李茜 :中国发现 的化石为解决“鼠兔同源”争议提供关键证据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兔子起源研究在古生物学界曾有哪些争论?安徽模鼠兔化石的发现,为兔子起源和鼠兔同源研究提供了怎样的关键证据 ?

  李茜 :今天大家都喜欢 的兔子这种小动物,它在世界上虽然分布广泛但分类上并不庞杂 。在古生物研究历史上 ,关于兔 的起源曾经有非常多 的争论,包括兔可能跟踝节类有关系、兔可能起源于亚洲特有 的一类生物等 ,鼠兔是否同源也 是学界长期争议 的话题 ,因为缺少关键的化石证据,所以很长时间没有达成共识 。

6200万年前“兔祖先”安徽模鼠兔 的复原图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安徽潜山盆地发现约6200万年前 的安徽模鼠兔化石 ,古生物学界对兔 的起源才有了全新认识 。

  安徽模鼠兔化石发现时,虽然头骨材料并不完整 ,但它 的门齿 、颊齿这些很重要的结构都被保存下来,一些下颌材料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特征 。科学家们通过仔细分析和深入研究发现,安徽模鼠兔的上门齿跟今天兔子相关 的结构特征非常接近 ,包括上门齿都 是两对 、前一对从前面观察能够看到表面有纵沟等 。根据这一系列结构特征分析 ,科学家认为安徽模鼠兔跟现生兔子 是有关联 的 ,代表了今天兔子 的祖先类型 。

  在发现安徽模鼠兔同一盆地同时还发现另一类非常重要的 、命名为“东方晓鼠” 的化石 。安徽模鼠兔具有现生兔类特征,跟今天的兔子有亲缘关系,因此 是“兔祖先”;东方晓鼠则具有一些啮齿类也就 是鼠类 的特征,可以说是“鼠祖先” 。

  这两类化石不光一个像兔一个像鼠 ,同时又“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存在很多相互交混的特征,这为解决鼠兔 是否同源 的争议,提供了非常好 的化石证据 ,经过对比研究最终提出鼠兔同源的观点 。

6200万年前“兔祖先” 的安徽模鼠兔化石 。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安徽模鼠兔如何演化出今天 的兔子?从约6200万年前至今,兔子演化进程中有哪些重要分支节点?整体上呈现怎样的演化趋势?

  李茜:分别作为兔、鼠祖先类型的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在约6200万年前同地同时被发现 ,约5800万年前 的古新世和始新世之交,兔形目和啮齿目就已经分开 ,开始各自独立 的演化 。

  整体上 ,兔子在地球上的分布及演化 是一个较为连续的过程,但它们在不同大陆上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 :亚洲最早 的兔形目化石记录是大约5300万年前,北美最早 的记录 是约4300万年前,欧洲要相对晚一些,大约2500万年前才有可靠的化石记录 ,非洲最晚 ,1900万前才有化石兔形类 的出现。

  中国不仅发现安徽模鼠兔化石 ,还在内蒙古约53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目前已知最早 的兔形目化石 ,将其命名为“远古道森兔” ,在河南中始新世地层中(距今约4600万-4300万年)发现目前所知较早的兔科化石——“洛河卢氏兔”。

6200万年前“兔祖先” 的安徽模鼠兔化石(右)和5300万年前 的远古道森兔化石。孙自法 摄

  此外,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内蒙古约3000万年前 的地层中 ,还采集到保存非常完整的兔子骨架化石 ,经鉴定为鄂尔多斯兔 。距今约3400万年前 ,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全球性 的大降温事件,哺乳动物也受到此次大降温事件的影响 ,在东亚出现一次非常明显的哺乳动物替代事件,也就 是降温事件后兔形类和啮齿类替代奇蹄类成为整个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类群。因此,对这一时期发现的兔形类化石的后续相关研究 ,将对理解这些类群如何适应气候突变 、生物与环境 的协同演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从安徽模鼠兔起步 ,到远古道森兔 、再到洛河卢氏兔 ,以及其他非常丰富 的兔形类化石 ,这些材料使得中国拥有相对完整 的兔演化 的化石证据链,从而为兔子 的起源演化研究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李茜研究员展示介绍采自内蒙古地区约3000万年前一件保留出土时状态 的一只兔子完整骨架化石材料 。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 :安徽模鼠兔化石发现及深入研究,为兔子起源、鼠兔同源等关键之争划上句号后 ,兔子起源研究领域是否还存在未解之谜?

  李茜 :目前,在兔子的起源演化研究领域 ,其实还有较多未解之谜 。

  首先,安徽模鼠兔是兔类“老祖先”虽然已毫无疑问成为中外学界共识,但再往前追溯安徽模鼠兔 的演化源头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化石证据来回答,也是科学家们希望探索和解决 的谜题 。

  其次 ,虽然我们找到了6200万年前的“兔祖先”安徽模鼠兔,也有众多被归入兔科中的早期属种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 ,但 是现代兔类的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欧亚大陆的记录是缺失的 ,在距今约800万年左右它们突然在亚洲和欧洲辐射开来,目前对这一被科学家们称为“兔事件” 的过程尚无清晰的认识 。这一问题还与现生兔类起源有很重要关系 ,因此也成为古生物学家一直探索 的兔子演化 的关键问题之一 。

  第三 ,兔子包含有兔科和鼠兔科 ,目前所发现 的早期鼠兔科化石材料都非常破碎和零散,鼠兔科起源依然成谜。虽然中国已发现一类称为链兔的化石材料,但它 是否为真正鼠兔科最早化石及起源还有争议,后续希望能发现更完整 的化石材料来进行研究确定。

  现生鼠兔科动物在中国青藏高原大量分布 ,它对环境特别敏感,堪称环境变化 的“晴雨表” ,尤其是对今天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环境保护等均有重要研究意义 。例如新疆 的伊犁鼠兔,现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李茜研究员兔年说兔 ,科普解读兔子起源演化 的“前世今生” 。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在兔子起源演化研究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开展了哪些合作研究 ?有什么代表性合作成果 ?未来国际合作研究有何计划安排 ?

  李茜 :兔子起源演化研究中,中科院古脊椎所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安徽模鼠兔化石之后 ,很快进行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带到国际学术会议 、国际合作交流当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提出“鼠兔同源”概念,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展示介绍,随即引起国际学术界尤其 是研究兔形类和啮齿类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随后的进一步研究里 ,中国不仅对兔子起源演化开展形态学研究 ,也参与到通过古生物学的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 的综合研究当中 。时至今日,无论是古生物 的形态学研究 ,还是综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国际学术界都已认可“鼠兔同源”概念 ,安徽模鼠兔 是兔子 的“老祖先”或者说祖先类型 ,也成为国际学界共识。

  同时 ,因为在中国发现“兔祖先”化石 ,以及较为完整 的有关兔演化 的化石证据,这也吸引非常多的国际同行到中国来进行相关国际合作研究。前面提到 ,兔子起源演化研究领域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在破解这些谜题 的时候 ,中国所拥有丰富的、重要 的兔化石材料将更富吸引力 ,相信未来在这些领域会有更多国际合作的推进,产生更多 的研究成果。

  值此兔年到来之际 ,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团队根据安徽模鼠兔化石研究成果,对“兔祖先”形象进行科学复原并完成生态复原图 ,展示出6200万年前潜山盆地的生态环境面貌,并成为央视兔年春晚吉祥物“兔圆圆”的灵感来源和设计基础,我们也借此祝大家兔年新春快乐,在新 的一年里“兔”飞猛进、大展宏“兔”。(完)

  专家简介 :

  

  李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博士。主要从事古近纪哺乳动物及陆相地层学方面 的研究 。重点研究小型哺乳动物(啮齿类 、兔形类等) 的分类和系统学 ,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及哺乳动物与古环境之间 的协同演化。她迄今已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

  一是在中国诸多地点和层位上首次报道有关啮齿类和兔形类化石,对其中不同门类 的起源和演化提出新的认识 、进一步证实啮齿类的亚洲起源。二 是首次建立起东亚早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啮齿类化石 的连续演替序列,该序列明显反映出啮齿类对同期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该序列也成为中国及东亚不同地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参照 。三是推进并解决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与北美及国际分期之间对比 的问题,建立有年龄标定的古近纪地层框架 ,为中国陆相地层建阶提供有力支持 。

兴安岭深处“慢火车”的守护者******

  【春运进行时】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 杨

  深冬的内蒙古绰河源镇,寒风凛冽 。

  1月7日8时30分,气温降到零下27℃。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工务段新绰源线路车间线路工王磊正和7名工友穿着厚重 的羽绒大衣 ,脚上套着毡疙瘩 ,一字排开蹲在线路中心处理冻害。

  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的绰河源镇群山围绕,全年无霜期仅有90天 ,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 ,由博克图镇至塔尔气镇的铁路线,每天通行一对公益“慢火车” ,是大山深处近万名林业职工和家属走出大山的唯一一条铁路线 。

  今年春运 ,6239次“慢火车”迎来返乡高峰,而此时正 是冻害发生最频繁 的时段。

  268处 ,这是近一个月以来 ,工队处理 的冻害数量。“博林线周围地下水极为丰富,线路又在群山中穿行 ,冬季水遇低温结冰膨胀,就会导致基床不均匀隆起产生冻害,造成列车颠簸甚至影响行车安全 。”今年 是王磊在绰河源度过的第四个春运,虽然环境艰苦 ,但谈起自己的工作他特别自豪 ,“工区管辖范围内 的冻害是普通线路 的50倍以上,我们每天6点出发,争分夺秒地赶在列车通过前处理好 ,让返乡过年 的旅客安全 、平稳地乘坐列车。”

  冬天 的山区尤为寂静 ,撬棍与钢轨碰撞的响声在树林中越传越远 ,此时作业组已经持续蹲着作业1个多小时 ,大家的帽子、睫毛全都挂了霜 。在队伍中间的王磊 ,刚开始蹲在线路中心 ,时间一长腰酸腿麻 ,他感觉上不来气 ,干脆跪在轨枕上。

  “小磊,你去撒垫板 ,数量我写在轨枕上了。”工长解子学向王磊喊,处理冻害 是个慢功夫 ,需要在轨底垫上一定厚度的橡胶垫板,使凹凸不平 的线路变得平顺。长时间 的下蹲 ,哪怕 是从业多年 的工长也有点吃不消。工长和工友轮流换下王磊 ,让他去干点轻活。

  11时36分 ,对讲机传来6239次列车接近 的消息 ,工队迅速清理现场、摆放扣件 、复紧螺栓 ,仅一上午 ,就用光了500多个胶垫 。一套工序结束后,工长解子学整个身子趴到钢轨上,耳朵和脸几乎贴到地面 ,眯着眼睛目测检查维修后 的轨道平顺度,用道尺测量无误后这处冻害就算完活了。

  工队下道接车后 ,也到了午休时间,拿出车间准备的韭菜鸡蛋和猪肉葱花馅饺子,王磊从麻袋中掏出几块垫板在积雪上压出一个座位,和工队围成一圈 ,有说有笑地吃起午饭 。“等忙完春运 ,我就能回家吃我老妈包的饺子了 。”王磊说,饭后他们还要赶到下一个养护线路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9日 10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app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