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55世纪
55世纪2023-11-20

55世纪

东西问丨解码中国式现代化******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 题 :解码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孙晓波 佟西中

  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下一阶段中心任务 ,并明确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 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受访学者认为,中共以此表明将走出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拓展了现代化新路径 ,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什么 是中国式现代化

  根据目前学界较流行 的观点 ,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变迁过程。以现代化创造出远远超越传统社会 的生产力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性所在 。

  具体到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这 是中国实际情况与现代化普遍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 是中国共产党找到 的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既 是路径同时也是目标。

  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现代化,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被学界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 的五个重要特征” 。

  人口规模巨大 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 的首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 ,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据2022年相关人口资料,中国人口(约14.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18% ,大致相当于10个俄罗斯(1.45亿),3个欧盟(4.468亿),4个美国(3.32亿)。

  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未有如此巨大人口体量的国家进入现代化。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 ,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全国政协常委 、提案委员会委员张连起说,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 的大国要整体迈进现代化,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

2022年10月1日 ,民众在上海外滩滨江步道上一边跑步、一边挥舞国旗 ,欢度国庆假期。殷立勤 摄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现代化 ,是中国式现代化 的另一重要特征。富裕 是各国现代化追求 的目标 ,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 是全体人民 的共同富裕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向记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也 是社会主义 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必然是内在特征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的 。他说 ,相比资本主义 是以资本为中心 ,两极分化明显,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

  分析认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 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多颇章乡嘎东团结新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技术人员为从海拔4300多米搬迁下来的群众检查夜间照明设施 。宋卫星 摄

  中国式现代化还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 的现代化。竹立家表示,对比西方一些国家依靠侵略 、殖民 、掠夺 、剥削积累的原始资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选择 的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 的现代化 ,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

  世界历史表明 ,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走 的 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 。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 ,中国从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

北京长安街沿线2022国庆主题诸花坛中 的“命运共同体”花坛,以地球、和平鸽 、飘带为主景 ,寓意深化全球发展合作 ,共创共享和平繁荣美好未来。赵文宇 摄

  此外 ,中国式现代化还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 。在竹立家看来 ,这些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 的图景。

  值得注意 的是 ,报告还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9个方面 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王虎学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两个坚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 是一个基本特质的规定”。他说 ,从价值导向看,也是人民至上 、人民为中心 的现代化。

  张连起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形成了系统协调 的现代文明新形态 。

  他说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 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 、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 的现代化 、对外扩张掠夺 的现代化老路 ,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 ,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

  在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看来 ,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叶小文指出,长久以来,因占据现代化发展早期红利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现代化话语权,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认为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生。他说 ,“中国共产党探索 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逻辑 的超越,重写了世界现代化理论 。”

  一以贯之 的现代化追求

  回顾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寻路现代化就 是中国人民 的不懈追求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 的现代化,起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 。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中国式 的现代化,到现在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贺新元向记者表示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已经越来越丰富,涵盖政治 、经济、社会 、文化 、生态等方方面面。

  中共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贺新元看来,这一论断是路径和目标的合二为一 ,将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融为了一体。

  新中国建立以来 ,特别 是改革开放之后 ,作为后发者 的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一路追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一大工业国 、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跃升 ,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再到“强起来”的飞跃。

  2021年7月1日 ,即中共建党百年之际 ,中共正式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二十大开始,中心任务变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1年7月 ,即将毕业 的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前以建党百年庆祝大会景观为背景拍照留念 。陈晓根 摄

  王虎学向记者表示 ,中国式现代化 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路径 ,且是唯一正确的必由之路 ,“这 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斗争、革命 、建设过程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是经过实践检验,且走得通的” 。

  竹立家表示,从现代化的理论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理论 是需要实践支撑,并由实践检验。中国已经用发展事实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 是行之有效 的。

  在鄢一龙看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者实际上 是一体 的 ,但内涵角度各有侧重 ,中国式现代化 是实现路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使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是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路径 。“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强国某种意义上可以画等号 ,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日就是民族复兴之时 。”他说 。

  那么,如何完成中心任务 ,实现百年奋斗目标 ,达成历史使命?二十大报告也给出了明确答案。

  人类实现现代化 的新选择

  纵观人类发展史和现代化历程 ,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 的道路具有多样性。分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 是西方资本主义模式 ,也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 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的现代化道路。

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游玩 。蒋启明 摄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发展路径上区别明显 。习近平曾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表示 ,“西方发达国家 是一个‘串联式’ 的发展过程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 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是叠加发展 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陶文昭表示,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 的现代化模式 ,现代化理论也 是如此 。中国式现代化 的理论打破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 的迷信,开辟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 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 的选择 。

  现代化本身定义就是开放 的 ,没有标准化 的现代化模式。在王虎学看来,现代化代表 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怎么实现现代化 ,道路千条万条 。他说,在现代化之路上 ,过去西方走在前面,所以话语被西方垄断 ,一度有人以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但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 的现代化新路 。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江雨说:“北京以高层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表明中国要光明正大 、毫不含蓄地选择自己 的路径。”

  鄢一龙表示 ,中国式现代化属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它开辟了非西方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 的新路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拓展了现代化新路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完)

民众在重庆广阳岛一处露营地搭起帐篷,享受夏日傍晚 的惬意。何蓬磊 摄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模式与路径******

  作者:张小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中欧应急管理学院)教授 、博导)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城市风险 的本质特征为“超辖区化”。城市风险并不总 是内嵌于城市行政单元 ,它 的发生地点 、影响范围并不局限在固定区域 ,还可能超越特定 的行政边界,向其他城市溢出 。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很强 的传染性 ,在密集 的城市人流中,病原体迅速传播会加剧风险蔓延和扩散的可能性 。各类自然灾害潜藏着次生性灾害威胁 ,容易触发更大范围的灾情,如暴雨灾害,一旦上游河流决堤 ,很容易引起中下游城市的洪灾 。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 ,虽发生地点和影响范围相对集中,但不妥善的处理同样也可能对其他城市造成不良影响 。城市发展中涌现的新兴风险,特别 是技术风险 、网络安全风险等 ,具有很强 的复合性 、联动性和叠加性 ,更可能产生超越空间范围的颠覆性影响 。

  我国城市风险防控模式具有典型的“辖区性”特征 。我国采取属地管理模式应对城市风险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 、综合协调 、分类管理、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指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 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 、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 ,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 。”基本法和单行法都强调了突发事件的本地负责、本地化解特征。

  在面对“超辖区化”的城市风险挑战时 ,“辖区化”的属地管理防控模式难免会陷入失灵困境 。一方面 ,它固化地引导行政人员遵循应急管理的属地思维,忽略了跨域风险防控中的权责配置与相互协作。当出现跨域风险和危机时,地方政府往往会在辖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驱动下“自扫门前雪”,片面强调本地的风险处置责任 ,忽视甚至搁置“共同责任区”风险问题,继而可能导致跨域风险问题的防控呈现出分散化、碎片化状态,并最终延误风险 的最佳处置时机。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 的资源与能力难以适应跨域风险防控要求。地方政府基本形成了与属地管理模式相匹配 的信息收集 、报送程序以及资源调集、分配机制 。当风险出现后 ,地方政府能够按照固定规范 的流程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而城市跨域风险超越了单一行政区域范围 ,发展演变趋势不确定,表现形态多变复杂 ,更重要 的是 ,它突破了地方政府 的风险治理权限 ,涉及到不同应急力量 的博弈与权衡 ,仅仅依靠某一城市的属地管理模式显然很难产生成效。

  基于此,进行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极为必要 。跨域,顾名思义是跨越地域界限 。由于地域具有明确 的区划边界性,因此 ,跨域实际指向的是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划 ;而行政区划又有各自的法定治理权限,这意味着跨域更深层 的 是对单一治理权 的突破 。当风险 的潜在致灾因子 、可能承灾对象超出了城市的行政区划 ,城市跨域风险就产生了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有三种典型情境:一 是潜在致灾因子超出特定行政区划范围,涉及两个甚至多个城市辖区 ,如河流水位暴涨会波及流经的中下游城市 。二是潜在致灾因子发生在某一城市范围内 ,而可能 的承灾对象分布广泛 ,如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顺着风向飘至其他城市。三 是潜在致灾因子与可能承灾对象分别分布在不同城市区划 。这三种情况都超出了单个城市的治理权限和治理能力 ,需要采取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模式 。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是城市跨域风险治理 的重要类别和突破 。协同治理是对原有治理范式 的超越和发展,它强调在尽可能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同时,通过协力合作 、共同行动 的方式 ,最大可能地维护整体利益。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过程中,不同城市主体代表着多元利益 ,它们需要通过博弈协商 、相互协作 的方式,化解区域风险问题 ,实现区域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跨域风险 的协同治理 ,是在一般性跨域风险治理 的基础上,对治理 的目标 、过程和结果的更高层次追求 。根据现有跨域治理模式分类 ,结合跨域风险治理 的现实情况,可将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划分出两种类型:上级政府主导型和平行区域自发型 。第一种类型强调中央政府或者共同上级政府 的权威性 ,他们是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发起方,掌握着治理过程中 的决策权和指挥权 。第二种类型则出于城市主体 的自发性,不同城市特别是毗邻城市 ,出于各自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维护城市安全 的利益需求而主动形成的治理模式 。结合实践看 ,平行区域自发型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运用更为广泛 。总之 ,突破地理空间整合应急力量进行合作应对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模式 ,将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模式建构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核心是通过总体顶层设计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体制 。它囊括了中央政府对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总体布局 ,同时还包括各城市共同体基于区域实践构建 的治理体制 、组织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能配置和责任关系。它深刻体现了在服从中央政府关于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最高指挥 、协调权 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跨域城市共同体的自主权与核心地位 的模式特征 。

  第一 ,完善中央政府对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 。我国城市种类繁多,行政结构复杂 。从城市规模看 ,包括超大城市、特大城市 、大城市、中等城市 、小城市 。从行政结构看 ,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 、地级市、县级市等。这些城市在人口规模 、经济实力 、政治话语权上存在较大差异 ,完全依靠自组织、自我协调 的方式,可能会陷入组织无序 、协调不通 、效率低下的困境 。因此 ,中央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总体布局 、设定规范就极为重要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 、统筹布局并积极推进城市跨域协同治理,打造了一套完善 的规划体系 、规则体系和组织体系 ,为城市群地方政府进行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提供了有效 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示范。中央政府在强调区域合作 、融合互动、资源共通 、服务共享等区域发展 的同时 ,还兼顾了风险、灾害 、危机 的安全统筹。

  第二 ,探索“综合协调 、协同共治 、属地管理”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 、反应灵敏 、上下联动 的应急管理体制” ,厘清了应急管理实践中的政府上下级关系,为风险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 的组织制度保障 。然而 ,现有 的治理体制高度聚焦特定行政区划内的突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跨域风险这一重要类别 。基于此 ,有必要建立面向跨域风险的新体制,以进一步规范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实践中的权责关系,特别是不同城市领导权 、指挥权 的配置问题 。具体地 ,应形成“综合协调、协同共治、属地管理” 的跨域风险协同治理体制。综合协调 是指不同城市政府应急领导力量组成 的综合性协调机构享有跨域风险治理的协调权 ,履行综合协调、信息汇总 、应急值守 的职能 ,发挥跨域风险治理的运转枢纽作用 。协同共治是指风险的发生地城市、波及地城市政府协同参与 、共同治理跨域风险问题,以谈判 、商议 的方式达成跨域风险治理的最优行动方案 。属地管理 是在坚持综合性协调机构协调作用和跨域治理共同体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延续片区责任制,辖区政府仍然 是本区划范围内风险事件 的第一责任人和最先响应人 ,负责向综合性协调机构和其他城市传输信息 ,在配合跨域治理共同体风险处置方针的同时,负责应急处置本区域的风险事项 。

  第三 ,设立“综合性协调机构”为主导的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组织体系 。健全的组织体系 是确保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工作成效 的关键力量。进行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组织体系的设计,既要兼顾中央政府在工作协调方面的权威性优势 ,还要尊重跨域城市政府的自主权与核心地位 ,并妥善适应多元风险类别的外部情境 。基于此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组织体系要特别注重三项内容:一 是构建中央层面的跨域风险协调办公室 ,规划全国范围内 的城市跨域风险治理工作 ,必要时还可以由相关部门参与到城市跨域 的机构体系中。二是设立综合性协调组织机构。毗邻城市要主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由各地政府 、应急管理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人组建综合性协调组织机构 ,将其作为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常设机构,发挥指导、协调 的核心作用 ,保障跨域风险治理工作的常态化 、规范化运行 。例如,2012年 ,为了应对突发性跨界水污染事故 ,长三角二省一市成立应急联合委员会、预警应急指挥办公室和应急专项工作组等机构 ,制定跨域治污的行动方案并负责领导和组织落实工作 。三 是设立具体风险导向 的跨域协同治理办公室。在综合性协调机构内 ,下设自然灾害 、公共卫生 、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主要类别 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办公室,专门对接各自领域 的日常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确保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专业性 。

  第四 ,理顺各类机构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职能配置。城市跨域风险治理过程中,综合协调工作普遍面临着双重困境。一 是风险的不确定性催生了城市政府差别化的风险回应态度 。风险是一种未然状态,具有发生 的不确定性 。部分存在侥幸心理的城市管理者,往往会选择采取消极 、懈怠的态度回应跨域风险事项和合作治理活动,这可能会影响到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活动 的实际进展和整体成效。二 是城市主体分布在不同行政区 ,它们各自有着独立的治理权和多样的利益需求 ,跨域合作需要统筹 的因素多,协调 的难度也更大。为了克服双重困境,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协同组织机构的职能,加强机构 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对此 ,特别需要赋予综合性协调机构以必要的实质性权力 ,发挥该机构的权威作用 ,确立该机构的跨域风险常态化预防与治理职责 :负责起草跨域风险治理协议 ,编制风险防控预案 ,研究制定风险协作的重要政策、年度计划与合作事项 ,并负责组织召开跨域协调会议。同时,还要明确该机构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置、风险监控、风险沟通各环节 的统一领导 、指挥、协调 、调度职能 。当出现重特大跨域风险,超出综合性协调机构 的应对处置范围和能力时 ,中央相关机构应及时干预,对风险应对处置工作进行统一领导。

  第五 ,构建“发生地为主、波及地为辅”的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责任框架。清晰的权力责任体系 是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跨域协同风险的突出问题之一就 是地方政府 的权责关系不明晰,“谁主责、谁担责” 的问题有时处于模糊状态。责任关系不明晰 ,即便促成了跨域协同治理活动,城市主体由于缺乏刚性约束 ,很容易在风险的治理参与 、评估沟通 、响应处置过程中产生侥幸、懈怠心理。对于愿意承担责任积极作为的主体而言 ,也难免会存在定位不明、把握不清 的困惑 。因此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应当妥善配置权责关系 ,构建“发生地为主、波及地为辅”的责任框架 。一要建立城市跨域风险治理责任体系 ,建立跨域风险治理 的责任清单,明晰各主体单位在跨域合作 、联合治理中的权责范围 ,实现重大跨域风险治理发生地牵头、波及地配合 的组织模式。例如,《京津冀协同应对事故灾难工作纲要》将建立协同应急责任体系列为五大工作内容之一,指出要“以区域应急联动综合预案为指导 ,研究确定京津冀协同应对事故工作中各级政府 、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队伍 的工作责任,联合编制区域协同应急责任清单” 。二是明确城市主体在跨域风险治理中的责任追究制度 。以制定法律或者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责任追究的主体 、程序和方式 。对信息上报不及时、不完全 ,甚至刻意隐瞒和虚报风险信息 ,以及不积极参与跨域联合协作,响应不及时,应急处置不配合等行为 ,给予严厉的责任追究和处罚。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运行机制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总体顶层设计和模式体制 ,需要通过完善的运行机制设计来保障落实。当出现跨域风险时,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够独善其身 ,也没有哪个城市能够担负起单独应对风险 的防控责任和能力 。为此,需要通过各种制度或非制度性约束 ,鼓励各城市采取联合行动,维持稳定 、持续和正式 的合作关系。这需要重点处理好城市间三个方面的协同:一是目标协同 。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主政官员治理理念上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了他们参与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目标偏好可能会不太一致 ,对跨域风险治理的效果也存在着差别化 的需求。相比于风险波及地城市,风险发生地往往有着更高 的目标追求 。而目标的不同又会带来城市主体行为选择的差异。因此 ,需要对主体目标进行调和,尽可能达成趋同状态,兼顾各城市切实需求 的同时 ,保证目标的可操作性。二是过程协同。风险治理一头连接着常态,一头连接着应急态。因此 ,风险治理除了要衔接好跨区域的风险排查 、联合指挥 、跨域救援等全流程防控和资源供应 、信息沟通等全方位保障的协同外 ,还要妥善处理常态与风险态转换时 的协同关系。一方面 ,保证日常演练、风险监测、预防与风险识别 、处置的高效衔接,确保跨域风险出现后,城市政府能第一时间从常态管理转换到风险处置状态,迅速调配资源进行响应 。另一方面 ,还需关注风险应对与应急处置的协同,做好跨域应急管理 的准备,以在重特大跨域风险转变为跨域灾害后有充分的动员力、处置力 。三 是资源协同。主要 是推进不同城市间应急物资、应急装备 的协同,保证跨域资源供应体系完整 、规范 ,在应急状态下能够迅速调配 。

  具体来说 ,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 的运行机制设计 ,包括沟通机制、评估机制、利益机制、信任机制等方面。

  首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与评估 、风险处理以及风险监控这四个步骤中 ,自始至终都需要进行风险沟通 。只有将风险的相关情况 ,包括风险来源、范围 、特性、演变趋势等,传达给相关 的人 ,包括导致风险 的人 、面临风险的人 、需要进行风险治理的人 ,风险治理活动才有价值可言 。跨域风险波及面广 ,涉及因素复杂,加上不同城市间 的地理区位阻隔 ,信息的分布极为分散,各城市主体往往只掌握着本行政辖区范围内 的风险状况 ,对整体风险情况缺乏判断 ,这会很大程度上限制风险治理后续活动 的开展。因此 ,建立高效 的沟通机制, 是保障城市跨域风险治理良性运行 的重要前提。一方面 ,依托统一信息平台 ,实现预警信息的常态化沟通 。借助大数据 、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手段,搭建现代化跨域风险信息平台,实时监测 、追踪并实时共享自然灾害、安全生产 、事故灾难 、社会安全等传统风险和新兴技术风险领域 的风险源信息 ,保证跨域治理共同体能够在完整的信息链条下对风险的整体态势和演变情况进行科学 的研判 、评估 ,并提醒可能涉及 的毗邻城市做好风险 的预警预防和应对处置工作。另一方面 ,完善风险治理过程中的基础信息共享 ,实现城市基础信息 的互联互通 。风险 是突发事件 的萌芽状态 ,风险治理是应急管理活动的起点 。各城市的跨域风险治理活动,除了做好一般性的风险处置活动 ,还要共同应对重特大跨域风险转变为跨域突发事件甚至跨域危机后的管理活动 。因此,城市之间还需要就应急基础信息达成充分沟通 ,如及时共享城市人口总量与空间分布、应急物资储备 、应急队伍规模 、应急技术配备等情况,以便充分识别各城市 的资源储备情况,明晰区域整体的应急储备短板,以更好地进行跨域风险的协同治理。

  其次,构建合理的评估机制 。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 ,具有时间周期上 的持续性和持久性,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的,也不 是某一次风险治理活动就能终结 的。因此,及时地发现问题 ,针对性地改进问题,为之后的城市跨域风险治理积累有益经验就极为重要 。这需要依托合理 的评估机制,对治理过程中 的表现、治理绩效等进行评估。在评估主体上 ,需要综合性协调机构、跨域城市共同体 、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 ,形成以学术机构、专业团队等第三方机构阶段性评估为主 ,综合性协调机构与跨域城市共同体定期自评为辅 的评估体系 。在评估内容上 ,一是针对风险治理活动的评估 。还原风险治理情境,就应急预案 、治理协议的有效程度,风险预防 、评估 、处置工作的及时程度,资源准备、信息交流的充分程度 ,风险应对效率情况等主要内容进行评估和改正 ,更新和完善风险治理模式与工作机制 ,推动城市风险治理工作更加有序地开展 。二是面向各参与治理主体 的评估。确定综合性协调机构在跨域风险治理中领导、指挥、协调行为的有效性情况,掌握不同城市在风险协同治理各个环节 的相互配合情况,了解各城市主体参与跨域风险防控中 的成本投入 、工作成效和责任履行情况 。在评估结果 的运用上,要实施明确 的奖惩结合方式 ,加大有效经验推广力度 。

  再次,建立清晰的利益机制。对于参与跨域风险治理 的不同城市政府主体而言,首先需要调和、平衡的就是政府利益关系 。建立利益机制 是保障参与主体充分享受利益,实现利益分配最优化的重要渠道,它包括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两个部分 。其中,利益共享 是跨域风险治理的前提 ,有效 的利益共享有利于维系跨域风险治理活动 的稳定性、持续性。但现实中,不同城市政府参与跨域风险治理 的收益 是不均等 的 。当跨域风险被成功化解 ,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风险转变为突发事件后的社会经济损失,这一潜在收益对风险发生城市体现 的尤为直接和明显 。而对于风险波及地城市而言 ,不仅获利十分受限,还不可避免地存在成本投入损耗问题 ,这种成本与收益之间 的失衡很可能会破坏城市政府参与的积极性。利益补偿机制旨在化解这一问题,它通过调和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保障主体间的利益关系 ,帮助跨域协同治理维系长远发展。然而 ,具体到城市跨域风险治理领域 ,相关 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资源补偿机制尚未成型 。未来可尝试结合区域间共补和第三方激励两种渠道 ,丰富专项基金 、资金补偿、专业人才培训 、应急平台搭建等补偿方式,鼓励跨域城市共同体就跨域风险协同治理中的利益关系达成共识 ,努力实现区域共同利益 的最大化 。

  最后 ,构建稳定的信任机制 。在跨域风险协同治理过程中,各城市主体拥有平等且独立 的治理权,缺乏来自治理体系和整体性治理理念对跨域协同的制度硬约束。基于此,寻求一种有效 的、促进合作的软约束显得极为重要。信任机制是软约束体系的重要内容。信任 的本质是承诺被兑现的程度,高水平 的信任不仅能促进合作的生成 ,同时还能保持合作 的灵活性与持续性 ,并降低合作成本 。维系主体间的相互信任 是达成城市区域内外安全合作 的必要基础。为此 ,一方面,要积极打造跨域城市共同体自身 的政府信誉 ,结成地区性信任联盟 。大多数的城市政府在跨域风险协同治理中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难题,这增加了它们资源投入 的风险以及跨域合作 的监督成本 。通过鼓励政府主动守信,并在跨域合作中结成信任联盟 的方式 ,塑造城市良好的信誉形象,营造跨域间 的互信文化 。另一方面,要构建与信任机制相匹配的监督机制,纵向上强化综合性协调机构对跨域城市共同体守信情况 的监督 ,横向上实现各城市主体相互之间 的联合监督。在此基础上 ,增加城市政府违约失信的成本和代价 ,以帮助增强城市跨域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守信意识和信念,促进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