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welcome| -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 共创行业新价值
大发welcome2024-04-16

中新社70年丨张明新:从“蒙查查”到“中国新闻奖”!******

  25年前的7月1日凌晨,作为中新社香港回归报道前方团队的一员,张明新随解放军驻港部队跨过深圳河 ,进驻原驻港英军总部威尔士亲王大厦 ,见证香港回归祖国的荣光时刻 ;25年后 ,这位新闻老兵再次出发,履新中新社总编辑,投身新的“新闻战役” 。小牛工作室今天特别分享张明新1997年6月撰写 的《<千日迎回归>写作追忆》。

  破“三关”:不再“蒙查查”

  1997年7月1日 ,是我们这些驻港 的内地记者日夜盼望的日子 。多少天来 ,大家踏着回归 的脚步 ,废寝忘食地工作,向读者听众观众们报道回归信息 ,度过了一个个难忘 的日日夜夜 。

▲作者驻港期间在维多利亚港留影▲作者驻港期间在维多利亚港留影

  当这个激动人心 的时刻就在眼前时,我不禁想起刚到香港的情景和参与采写《千日迎回归》一稿的前前后后 。1994年6月1日中午,我乘坐 的广九直通车越过了罗湖桥,这 是我第一次出境采访 ,并由此开始了常驻香港的记者生涯 。

  作为中国一家从事对外报道 的通讯社,在收回香港这一历史性事件上写出一些富有时代感 的稿件 是我们 的使命 ,而又作为初来未从事过香港问题报道的我来说 ,仍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 。

 ▲6月20日 ,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多个户外大屏幕播放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庆祝标语。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6月20日 ,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 的多个户外大屏幕播放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的庆祝标语。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首先是语言关 。1994年普通话在香港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 。记得第一次去参加一个爱国爱港团体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一席的广东话只听懂百分之二三十。

  于 是 ,平日利用一切机会多看电视 ,多听收音机 ,多看录像 ,向当地 的同事学习 ,向来实习的香港学生求教 。慢慢地能听懂新闻节目了,电台的清谈节目也能听懂大意了 ,还开始大着胆子说几句。

▲97庆回归香港—北京接力赛▲97庆回归香港—北京接力赛

  其次是融入香港的社会 ,了解港人的所想所思。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工作,一开始最好 是尽可能地多参加一些活动,多去现场,了解当地 ,熟悉地理 ,能找一些今后的采访线索。“不以稿小而不去” 。当然有些稿子不一定马上写 ,可以留下资料以后用。

  再次是了解香港 的政治经济情况,香港 是较成熟的自由经济模式,与内地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大不同,政治体制差别就更大。临来时曾买了不少书籍 ,到香港后,把这些书翻了一遍 ,又看了一些港版的书籍资料 。

  经过三四个月 ,广东人所说的“蒙查查”(糊涂)现象少点了 ,一般性的报道拿得起来了 ,也找到了做重点报道的感觉 。

  “马照跑” :明天会更好

  1994年10月5日是香港回归倒计时一千日 。我们想 ,要在倒计时一千日时写篇有点分量的稿件。

  “马照跑”是对“九七”后香港生活方式不变的形象写照 。我们分社附近有一个马会的投注站 。5日正好是赛马日 ,街间随机访问是我们在香港报道尤其是重大事件反应报道的常用 的手法。好处 是人物语言和场景鲜活生动 ,难处是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还要耗费时间,并克服一些不愿意接受访问时的尴尬情况 。

  老记周景洛到投注站后看见一个正在专心填马票的小伙子,小伙子选了一匹名为“明天更好”的马投注,于是老周主动上前与他交谈 。得知小伙子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选定‘明天更好’这匹马投注”希望会给他带来好运的心态。

  我则一早就到街上转悠 ,见到了报摊上报纸头版大幅迎回归 的祝贺广告,与平时整版篇幅的地产广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便觉得这个细节既可以烘托气氛,又反映出了港人的期盼回归心情。

▲1997年6月1日香港培侨中学毕业典礼▲1997年6月1日香港培侨中学毕业典礼

  回到办公室后找出名片本 ,连着打了几个电话,但只找到了9月18日区议会选举时碰到的王国兴议员 。我当时 的广东话还处于“识听唔识讲” 的阶段 。好在王国兴能听懂普通话 ,我也能听懂他说 的广东话。

  通过一个人物的活动、言论来表现某个新闻事件 是西方新闻写作 的常见的手法,对外报道 的受众也容易接受 。王先生说 :“港人必须丢掉幻想 ,立足于己 ,依靠祖国 ,团结建港。”由此表现一个普通爱国爱港人士在“千日迎回归”时 的所想所思 ,所作所为。

▲香港各界举行国庆庆祝活动▲香港各界举行国庆庆祝活动

  至于其他一些细节 ,如基本法讲座、文化和招商展览等分别 是从报纸、新闻稿和采访通知材料中综合而成,没有展开写 ,只起到画龙点睛的用途。到了下午 ,材料汇集得差不多了 。用一台黑白屏幕 的IBM笔记本 ,我开始负责执笔合成。

  下午3点 ,负责写港督施政报告稿 的同事递过来彭定康的第三份施政报告英文本《香港:未来一千天》 ,报告中蕴含着殖民统治者 的无奈和对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心有不甘 。于是决定在我们稿件中加上有关内容,以加强针对性 。

 ▲香港—广州庆回归信鸽竞翔活动举行▲香港—广州庆回归信鸽竞翔活动举行

  虽然时间匆忙 ,但由于大家材料准备充分 ,对主题商议得透彻 ,所以立意谋篇就省力许多 ,而重点放在了材料 的选择和布局上 ,正好文字稿件选择了四个场景(报摊 、马会 、招商会和文化展览会),四个人物谈话(曾宪梓、王国兴、萧蔚云、朱幼麟),并穿插了一些过渡语言 ,感觉尚不冗长 。

  斩获“中国新闻奖”

  到了下午5点来钟 ,初稿出来了,老周先将那份初稿修改后交给了分社 的副总编蔺安稳,老蔺将原题《千日倒数迎回归》改成《千日迎回归》 ,改后 的标题,既简明扼要,又富有力度。

  第二天 ,我们看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刊出了此稿。《文汇报》标题改为《香港:千日倒数开始》 ,并加了《责任感紧迫感》和《一体化的趋势》两个小标题 。《商报》将标题改为《满怀期待共保繁荣港人迎接千日回归》,过了两天,看到在澳门和泰国等地的四五家报纸上也刊出了这篇稿件。

  经过分社和总社的推荐,时任我社总编辑的郭健(又名郭建)将这篇稿件带到了1994年“中国新闻奖” 的评比会上 ,获得了三等奖。 (原载1997年第7期《新闻三昧》 ,本文有删节)

  作者 :张明新(时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采访部主任)

大发welcome

戏曲艺术焕发新 的魅力和风采(2)******

戏曲艺术来自民间 、成长于民间 ,生动展现了中国人 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理想 ,以人民性为厚重底色 ,涵养着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戏曲在艺术形式 、思想内容 、表达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特色。作为在中国社会流传千载 、广泛普及 的文化载体 ,戏曲在赓续文脉、弘扬传统文化上 的作用尤为突出,具有显著 的传承性特征。

正 是缘于中华文化源源不断的滋养,戏曲艺术才能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璀璨夺目 。而今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戏曲艺术进一步扎根中国大地,萃取传统文化精华,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 ,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夯实戏曲创新创造 的文化根脉。

近来 ,国家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艺术学门类专业目录调整中 的一大亮点 是把戏曲与曲艺等传统艺术门类与一级学科并列 ,这在戏曲艺术发展史和戏曲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抓住契机 ,加快中国戏曲学派建设发展 ,拓展 、丰富和完善戏曲艺术知识体系 ,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将戏曲内涵总结好梳理好,将其中蕴含 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好展示好。强调戏曲艺术 的文化根脉和民族特性,不是故步自封、盲目排外 ,而是坚持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让戏曲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更好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

立足艺术特质,推进守正创新

戏曲艺术包容万端、自成体系 、雅俗共赏, 是我国传统艺术 的典范。研究和发展戏曲艺术,要立足艺术本体 ,探寻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内在规定性 ,进而以守正创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使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 。

戏曲艺术合歌舞、说唱、滑稽戏于一处,熔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于一炉 ,集唱 、念 、做、打于一身,汇时间艺术、空间艺术于一体 ,建立起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复合演剧体系,在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综合程度最高 。戏曲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最主要 、最突出的在于虚拟性,对舞台时空的处理简洁灵动 ,极力追求神似而不一味追求形似,极大增强了艺术内涵和感染力,形成了具有中国人审美特性的舞台艺术风格。高度 的程式性是戏曲艺术又一个显著特质 ,它是反映生活 的具体化表现形式 ,将生活动作加以合理 的抽象概括,赋予舞台表演规范化的格式 ,并由此延展至其他各个方面,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制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welcome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