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55世纪
55世纪2024-02-18

Z世代助力海派民乐燃放中国自信******

  作者 :姜 方

  不久前 的B站《2023年跨年晚会最美的夜》 ,由“上美影宇宙”带来的节目《中国人不蹦洋迪》冲上微博热搜 ,仅在B站点击量就破百万。节目以《大闹天宫》动画开场 ,伴随嘹亮 的唢呐声,场上奏起佤族民歌,融入电音 的传统乐器燃情合奏 ,加上还原《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牧童》《葫芦兄弟》等“上海出品”动画画面 ,令不少网友叹为观止。“《天庭蹦迪》《大圣打碟》我愿称作全场最佳”“指挥 :托塔李天王”“神仙蹦迪现场”……年轻网友在B站弹幕里,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动画和创意民乐 的认同。

  卡塔尔世界杯期间 ,自得琴社创制 的世界杯主题曲视频在海内外视频平台获得了数十万网友点赞 。 (自得琴社供图)

  眼下,越来越多来自Z世代 的创意与活力,助力古老民乐在不断更新中燃放文化自信 。去年卡塔尔世界杯举行期间,活跃在上海 的民乐团体自得琴社创制的世界杯主题曲视频 ,在海内外视频平台获得了数十万网友 的点赞。“知识与趣味并重 !看了视频 ,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学古琴了!”外国网友GaiaMiranda这则英文留言 , 是中国文化对外吸引力 的有力证明。

  “自得琴社的演奏视频之所以受到海内外观众欢迎,是因为他们把中国文化和美学视觉结合得很棒。中外观众不仅可以聆听民乐 ,还能欣赏中国服装和历史,这对中华文化的对外推广起到有益作用。”多年来致力于民乐“破圈” 的唢呐演奏家胡晨韵表示 ,正是大家一起守正创新,中国民乐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有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中国民族乐器 ,也有越来越多 的外国人愿意来学习演奏民乐”。

  最古老也最新潮 的民乐正在走向世界

  如果说几年前的中国国乐 ,还 是业内人士口中“小众艺术里的小众艺术”,那么近年来归功于国乐人的共同努力 ,国乐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大众艺术 ,不仅获得了国内受众的追捧,也在海外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 。

  以成员为Z世代居多 的自得琴社为例 ,他们紧跟卡塔尔世界杯这一全球潮流热点 ,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演奏1998年世界杯主题曲《生命之杯》 。视频中既有笛子 、唢呐等中国传统乐器 ,也有非洲鼓 、箱鼓等外国乐器,中西乐器交流碰撞出热烈 的音符 ,与世界足球盛会的氛围相契合,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迎面而来。在国内视频号和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来自世界多地的网友们 ,用不同 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文化 的喜爱 。海外网友Waterlow56说:“绝对的天才创意 !如此有趣 ,我看了觉得很快乐。”

  “自得琴社的这支音乐视频风格生动活泼,成员们用了一些比较夸张的动作 、俏皮的表情 ,可以拉近和世界观众 的距离 ;1998年世界杯主题曲《生命之杯》 的旋律 ,也为全球观众所熟悉,用音乐艺术的方式进行传播,突破了语言的限制,让包括民乐在内的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以最潮 的方式走向了世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盈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

  在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上,自得琴社发布 的视频累计观看量接近9000万次。2019年改编自国漫《秦时明月》的《空山鸟语》,是自得琴社第一支搭配装束复原 的视频 ,此后自得琴社一直延续“古装配古琴” 的模式,改编着他们喜欢 的传统名曲和现代音乐 。最近几年 ,从《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到《哈利·波特》主题曲 、《愤怒的小鸟》 ,再到最近 的《生命之杯》,自得琴社 的视频持续“破圈”,不断引起海内外网友 的关注和讨论。

  “根据不同的音乐背景,演员们的每一套服饰几乎都有参考文献,一针一线都十分考究。而在音乐编配上 ,我们会基于自身乐队配置和民乐特点进行创意改编,没有太明确 的条条框框和限制。”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告诉记者,成员们平时自己也爱踢球,所以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改编《生命之杯》这首歌曲 。“传统文化的创新 ,离不开Z世代自发 的兴趣和爱好 ,离不开对世界文化的博采众长,离不开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自信与认同 。”朱里钺说 。

  在学者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播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形式 ,通过对世界经典名曲 的二次创作 、中西合璧的民乐原创作品等方式,让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以更新潮 、更能引起全世界人民共情的方式走向全球 ;着重发掘和培养更多像自得琴社一样,能够发挥明星效应 ,对外推广我国传统文化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的艺人团体。

  破次元引领属于未来 的审美潮流

  去年 ,唢呐演奏家胡晨韵举行了一场“吹破次元” 的民乐音乐会 。《青鸟》《灌篮高手》《好想大声说爱你》等动漫曲目 ,承载着不少80后90后的青春回忆,很多人带着娃前来听音乐会 ,大家挥舞着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贴心准备好的荧光棒,发出“爷青回”的呐喊。

  这场音乐会突出大众性和普及性 ,名为“吹破次元”,就 是希望通过高质量的现场,把很多没有来过音乐厅、没有听过民族音乐会的人引入剧场。“不能光 是我们几个演奏专家把民乐给提升上去,那样民乐 的路反而会走得很窄。”在胡晨韵看来 ,不少“网红”国乐UP主也并非专业出身 的国乐演奏者 ,“但年轻人喜欢这种潮 的感觉,就是好事儿”。

  其实 ,国风音乐的风格和表演方式可以无拘无束 。以这场“吹破次元”音乐会为例 ,上海音乐厅迎来了自1930年建厅92年以来 ,第一个登台 的虚拟艺人——冷鸢yousa ,她 的歌声和胡晨韵的唢呐伴奏,交织成国风作品《大喜》的激烈火花 。音乐会上还有跨国合作,胡晨韵连线了《大鱼海棠》音乐制作人吉田潔 ,他在当地录制了钢琴 ,而胡晨韵用电吹管吹出了尺八的音色 。更不必说国漫音乐中,中西乐器 的对话与对撞,比如《暗影刺客》(《刺客伍六七》主题曲) ,琵琶大段SOLO和摇滚乐队相结合 ;《心猿归正》(《一人之下》第三季片尾曲),中国戏曲和流行FUNK节奏相结合,请了乐团 的琵琶演奏家玩儿放克。

  “以前是外国人穿着晚礼服去听交响乐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心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穿着中国传统服饰来看我们 的音乐会 ,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具象体现 。”就像朱里钺所说,越来越时髦的中国民乐,吸引了越来越多 的年轻受众 ,能够引领属于未来的审美潮流。(姜方)

55世纪

芬兰冬残奥选手说北京 是老家 和朋友一起能撸100根串******

  镜头前,金发碧眼 的芬兰残奥选手马蒂·赛拉宁 ,正用流利 的汉语介绍着自己 。很多时候,他也喜欢别人叫他的中文名字 ,刘迪 。

  在近1个小时的交谈中,他毫无障碍地用中文回答了所有问题 。由于此前长期在北京生活,在很多语境中 ,马蒂已经能将北京话中的“儿化音”熟练运用 。

图为跆拳道学生作品中 的刘迪 。受访者供图 图为跆拳道学生作品中 的刘迪 。受访者供图

  虽然有屏幕相隔,但依旧能感受到马蒂对单板滑雪,对中国的热爱 。

  用他 的话说,“中国是我 的老家”。如今37岁的他,曾在这里生活了20年 。

  单板滑雪 & 北京冬残奥会

  作为残奥单板滑雪选手,马蒂在北京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参加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 - UL级和男子坡面回转-UL级比赛。

  “我觉得张家口(冬残奥村)很舒服,希望可以留更长时间 ,”虽然3月4日才抵达张家口,但马蒂笑着说已经熟悉了这里 的生活。

图为刘迪 。受访者供图 图为刘迪 。受访者供图

  谈起在赛区印象最深刻 的事情 ,马蒂不假思索地说道,“我很喜欢和中国人聊天儿。”在他看来 ,这会带给他幸福感 。

  中新体育:对于在冬残奥村 的生活满意吗?

  刘迪:大家都很友好,比如志愿者、安保人员。所有 的东西都准备得非常好 ,吃 、喝,包括小卖部都 是很棒的。

  2002年 ,一场交通事故导致马蒂的左臂神经严重受损 。这样生活了10年后 ,他在北京进行了截肢手术 。

  对于从小就热爱运动 的马蒂而言,他不仅选择用时间抚平身体和心灵上 的创伤,喜爱跆拳道 的他也开始参加残疾人跆拳道的世界大赛。

  中新体育:如何与单板滑雪结缘?

  刘迪:在和芬兰残奥部门 的人聊天时,我知道了残疾人单板滑雪项目。它看起来很好玩,所以我告诉他们,我想试试这个 。

  于 是,2016年 ,马蒂带着雪板前往荷兰参加比赛 ,那是截肢后 的他首次踏上单板滑雪 的赛场。赛后,他便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更好 的运动员。

图为刘迪在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图为刘迪在比赛中 。受访者供图

  本次北京冬残奥会 ,马蒂未能在残奥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资格赛中突围。虽有遗憾,但他认为能够和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 ,对自己 的表现已经非常满意 。

  在马蒂的认知中, 是运动给他带来了自信和幸福。如今 ,单板滑雪已经从爱好变成了马蒂 的职业 ,他在芬兰担任教练 ,教滑雪、跆拳道 、跑酷等 。

  爱看《差不多先生传》

  马蒂 的父亲从事的是手机网络相关工作 ,由于工作原因,马蒂很小时候便跟随父亲来到了中国 。“在我最初有记忆时 ,就已经在北京了 。”马蒂笑着说道。

  中新体育:“刘迪”名字 的由来 是什么 ?

  刘迪 :我父母离婚后 ,我爸找到了中国妻子 ,我现在的妈妈 是中国人。“刘迪”这个名字 是姥爷给我取的 。

  “就 是跟人家聊天儿。”

  谈及学习中文的过程,马蒂的回答很 是简单 。“和人聊天的过程中 ,我能了解大学里学不到 的生活用语 。”

  回想印象最深刻 的经历 ,马蒂有些害羞地笑了,“应该 是我喝酒后和出租车司机聊天儿 。”

图为刘迪在训练 。受访者供图 图为刘迪在训练 。受访者供图

  中新体育 :这次回到中国,感觉中文退步了吗?

  刘迪 :我以为会退步很多,但我发现还 是可以 的。语言这种东西你学会了,即使退步了 ,很快就能恢复。

  对于中国文学 ,马蒂同样颇有造诣。

  “我很喜欢《差不多先生传》 ,”提起自己印象深刻 的中国作品,马蒂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兴奋。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人都 是‘差不多先生’。我对我自己的‘差不多’已经很满意了 。”话语间,看得出马蒂由内至外 的自信。

  “《阿Q正传》我也学过 ,我觉得‘精神胜利法’也 是一个我们所有人必须去考虑 的一个事情 。我感觉它告诉我们当心变成‘阿Q’ 。”

  其实,马蒂对于哲学同样很感兴趣 。他常和老师探讨《孙子兵法》以及道学等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

图为刘迪(蓝色)参加比赛。受访者供图图为刘迪(蓝色)参加比赛 。受访者供图

  中新体育:是不是中文课程成绩出色 ?

  刘迪 :也不 是 ,古代汉语 ,我补考了两次。

  马蒂谦虚地说道,“我读书时的想法是 ,60分万岁 。”

  曾在北京三里屯“消灭”100串羊肉串

  中新体育 :对中国哪个城市最熟悉 ?

  刘迪 :我去过(很多城市)旅行 ,天津 、上海 、内蒙、成都、大连……

  但对于曾先后三次来北京生活 的马蒂 ,那里无疑是他最熟悉的。

  小时候,马蒂曾住在光明公寓和国贸公寓。进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后,他来到了五道口 。后来,还曾搬到顺义。

  “如果现在上车说去哪,我可能会说去五道口 。”这个在北京被誉为“青年人天堂” 的地方 , 是马蒂待得最久 的 。

  而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的那段时间 ,马蒂也时常来到三里屯酒吧街缓解压力。如今在从事职业运动后,他已经戒酒了 。

  回想起这些年在北京 的经历 ,马蒂对美食念念不忘 。他很接地气地说道 ,“我喜欢路边摊,羊肉串、烤馒头……”

  “那天在冬残奥村餐厅里吃到了羊肉串 ,我已经很满意了 。唯一遗憾 的 是 ,还没找到茉莉清茶饮料。”

  中新体育:有没有在北京寻觅到美食 ?

  刘迪:马路边的羊肉串 是最好吃 的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三里屯 ,我们“消灭”掉了100串羊肉串。

  在北京生活期间,不少芬兰好友也会来中国游玩。对于如何做好“导游” ,马蒂同样深谙其道。“如果是年轻人 ,会带他们去学院路 ;如果 是年龄大一点的朋友,我就带他们去天安门 、长城。”

  而长期居住在中国 ,马蒂也早已被打上了鲜明的东方文化“烙印”。他曾在内蒙古草原骑过马,对于打麻将也略知一二……

  女儿会写ABC前,就认识汉字

  “她叫刘萱,我们叫她萱萱 。”谈起女儿,马蒂 的嘴角又上扬了几度 。

  中新体育:是否会向女儿介绍中国文化 ?

  刘迪 :她已经会说中文了,我女儿她说 ,还没会写ABC 的时候,就已经能认识一些汉字 。

  “女儿出生之后 ,我妻子和女儿说法语 ,我跟她说英语 ,我爸爸和他说芬兰语,我妈妈给他讲中文。”

图为刘迪女儿练习单板滑雪。受访者提供视频截图 图为刘迪女儿练习单板滑雪 。受访者提供视频截图

  谈起已经接触过四国语言 的女儿 ,马蒂很 是骄傲 。

  其实近几天 , 是马蒂妻子的临产期 。作为丈夫,他想陪在妻子身边 ,亲眼看到第二个孩子出生 。这次中国之行前,马蒂犹豫了很久 。

  中新体育:当时为什么选择来参加北京冬残奥会 ?

  刘迪: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最后 是我妻子劝我来的,虽然她不想生孩子时没人陪伴 ,但她知道单板滑雪 是我 的职业。而且北京是我的老家,所以这个机会我不能失去 。

  马蒂调侃着说道 ,“我希望儿子等到我回家之后再出生 。”

  多才多艺,深爱中国功夫

  长时间在中国生活的马蒂,对于中国功夫同样痴迷 。太极拳 、双截棍他都练得有模有样 。

  中新体育:在中国,最难忘 的经历是什么?

  刘迪 :我在北京住了很长时间,学过武术 、太极拳 、双截棍,也参加过几次比赛,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深刻印象 。特别 是和我的中国教练 ,一起训练 的朋友共同交流 。

  从在北京语言大学参加太极拳课程 ,到在路边被打双截棍的师傅所吸引 ,马蒂变得越来越多才多艺。

  “我的太极拳课得了100分 。”马蒂满意地笑了 。

图为在跆拳道俱乐部的刘迪 。受访者供图 图为在跆拳道俱乐部 的刘迪。受访者供图

  马蒂即将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当被问及将在赛场上打拼到多少岁时,马蒂坦言 ,“只要我身体允许 的话 ,就会继续。”

  中新体育:未来会考虑来中国定居吗?

  刘迪:我会保持这个意见,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肯定会考虑 。

  金发碧眼 的他 ,自称“老北京” ;身为芬兰运动员 ,却在中国生活过20年,在马蒂 的娓娓道来中,他和中国的故事也将被更多人所熟知 。(作者 刘星晨)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